Greater Short-toed Lark
English name:Greater Short-toed Lark
Scientific name: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简介】
大短趾百灵(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属于雀形目百灵科短趾百灵属。广泛分布于欧亚非大陆,迁徙时常出现在开阔地带,如低矮植被区和农业用地。
【外形特征】
体长约14-15厘米,体重16-25克,体型小巧。具有显著的外观特征:短喙、圆头、长三级飞羽,几乎覆盖整个折叠的翼尖,颈部有深色斑点,腹部底色清亮。大短趾百灵外表整洁淡雅,白色的眉纹穿过狭长的脸颊,上体为暖褐色至灰褐色,背部条纹与头部微带锈色晕染。飞行过程中外侧初级飞羽相比初级覆羽更短7-11毫米。翅膀上的中覆羽轮廓分明,边界清晰。尾巴黑色加棕色,中部呈现白色。喉咙及下体呈现白色,胸部带有淡黄色和细腻的黑色条纹。雌雄不易区分,但幼鸟上身羽毛为暗褐色,边缘白色,外侧初级飞羽尖端更圆。
【鸣叫特征】
大短趾百灵发出清锐的鸣叫,伴有加速的音符与短促反复的音节。
【生活习性】
它们偏好干土地面及沙地,常见于稀疏灌木或无人占地。繁殖期在欧洲通常为5至7月,但在南欧会早至4月初。雄鸟展示飞行时,需要飞行大约3-5分钟。雌鸟负责筑巢和孵化,采取隐蔽方式,巢材通常为草茎和叶,内衬柔软材料,平均孵化11-13天,随后8至10天内完成巢期。
【繁殖习性】
每窝产卵量为2至5枚,最常产3至4枚。孵化后,双亲共同抚养雏鸟,主要用时9至12天。离巢幼鸟依赖父母1至3周之间,可能略短于初次养育。
【外型辨识】
大短趾百灵的保护等级为无危(IUCN),广泛散布于欧洲、亚洲、北非等地段,具体分布涵盖伊比利亚半岛、法国、意大利,至北非、埃及、阿富汗、中国新疆北部。至于亚种分析,其种类学界内存在分歧,但现在多采用大短趾百灵(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这一标准学名来统称此物种及其亚种。
【保护状况】
大短趾百灵在中国主要出现在新疆、西藏、青海北部等地,数量丰富。相较于部分学者将部分亚种归为红顶短趾百灵,更广泛的认同是将其视为独立物种。
【地理分布】
此物种夏季为候鸟,活跃于世界各地——从东部的亚美尼亚、中国、意大利,直至西部的芬兰、英国、北美洲等。在中国多个地区,包括新疆、河北、北京等地有较大种群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