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d Wren-Warbler
English name:Barred Wren-Warbler
Scientific name:Calamonastes fasciolatus
【简介】
斑拱翅莺(Calamonastes fasciolatus),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扇尾莺科。主要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外形特征】
斑拱翅莺体型约14厘米,体重在11至14克之间。雄鸟在繁殖季节表现出肉桂棕色的头顶和背部,翼上有细白尖形成双排白色点状,尾羽微条纹,尖端略白,边缘淡黄;脸及下巴白色,细黑条纹;喉部及上胸在繁殖季节呈现有棕色带状标记,且在下胸及腹部白底配灰棕条纹;体侧浅黄褐色伴暗条纹;尾下覆羽具棕色人字形图案。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的条纹程度各异,颜色深浅亦有变化。幼鸟则比雌鸟和非繁殖期雄鸟显示更赤褐色,下体泛黄,条纹较淡、宽且模糊。
【生活习性】
斑拱翅莺主要栖息于半干旱的灌木丛和林地,尤其偏好密集的树木和灌木植被环境。它们是群居性鸟类,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有时也会加入混合物种群体中。它们的饮食主要依赖于昆虫,尤其是毛虫,主要在灌木和树内部觅食,偶尔在地面活动。
【鸣叫特征】
斑拱翅莺雄鸟的正常鸣声为高音振动金属音,偶尔重复。展示时会发生活跃的连续鸣叫声“gid-yup”,且展示时尾羽竖立并扇动,亦会发出类似昆虫的“keeeeer-rrrrrrrr”。
【繁殖习性】
斑拱翅莺的繁殖期通常在11月至3月。这种鸟类可能实行一夫一妻制。在繁殖季节,雄鸟会向雌鸟展示自身的雄性魅力,通过在小树顶上鸣唱和飞翔来吸引配偶。它们建立的巢穴呈球形,主要由植物绒毛、细草和根须所构成,入口位于巢穴的顶部侧面,并使用叶片隐蔽,高度通常在1至3米之间。每窝平均产卵2.9枚,大约产卵2到4枚。
【外型辨识】
斑拱翅莺与另一鸟类——墨伊拱翅莺相比,在分布范围、下体和眼部颜色上有明显区别,特别是后者下体颜色比较暗淡,且眼部颜色更深。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斑拱翅莺被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 LC)。在南非的金合欢林地,斑拱翅莺的平均密度为每公顷0.25对。它们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放牧压力,在一些地区它们甚至在其非保护区内的报告率是高于保护区内的。
【地理分布】
斑拱翅莺的分布范围包括纳米比亚南部、博茨瓦纳、安哥拉西部、南非北部以及津巴布韦西南部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