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ACCIPITRIFORMES > Accipitridae > Butastur > Rufous-winged Buzzard
Rufous-winged Buzzard

Rufous-winged Buzzard

English name:Rufous-winged Buzzard

Scientific name:Butastur liventer

【简介】
(学名:Butastur liventer),属于鹰形目鹰科鵟鹰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远东及澳新界,包括爪哇岛和印尼苏拉威西岛的森林地带,栖息海拔可达800米。

【外形特征】
棕翅鵟鹰整体外观呈灰褐色,头、颈、上背呈现同样的色彩而具羽轴纹。背部和翅上覆羽灰褐色散布着棕色,尾上覆羽赤褐色,尾棕色且有一系列的黑色横纹。翅膀在收起时能明显看到展翅边缘很长的白色,飞羽是红褐色,尖端黑色,有一定数量的横斑。

【鸣叫特征】
它们的叫声为尖锐的“pit-piu”,而在繁殖季节尤为响亮,第一音节通常较高。

【生活习性】
棕翅鵟鹰常见于森林边缘或开阔的田野地带,单体或几成一小群体活动。它们的迁徙行为通常会有较大的群山,而在飞行中显得有技术含量。这种鹰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小鸟,蛇,蜥蜴,蛙,各种大型无脊椎昆虫等。它们的翱翔相对较快,偏好捕猎野外的开阔区域。

【繁殖习性】
每到繁殖季节(2-4月期间各区域情况不同),鵟鹰会在高大树冠或森林边缘的孤立大树上筑巢,巢材混合了粗枝与绿叶,有时也会在地面筑巢。通常每窝蛋2至3枚,详细的孵化和抚育相关资料尚有缺失。

【外型辨识】
鉴别与迁徙的灰脸鵟鹰时,棕翅鵟鹰的颜色偏淡,尤其是腹部。灰脸鵟鹰上体和尾羽颜色更深且喉咙斑状有别。

【物种区别】
鉴别与迁徙的灰脸鵟鹰时,棕翅鵟鹰的颜色偏淡,尤其是腹部。灰脸鵟鹰上体和尾羽颜色更深且喉咙斑状有别。

【保护状况】
被列为《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但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评为无危(LC)。在国内保护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尽管这个物种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并不被视为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但一些地区报告了累计有趋势的数目减少,特别是在云南等特定位置。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远东及澳新界,包括爪哇岛和印尼苏拉威西岛的森林地带,栖息海拔可达800米。据推断,其种群数量估计在数千到数万之间,分布范围约为100万平方公里。但实际种群密度较低,且分布密度在某些区域存在下降趋势。在泰国东北部等地部分区域已经明显下降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