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billed Oxpecker
English name:Red-billed Oxpecker
Scientific name:Buphagus erythrorynchus
【简介】
红嘴牛椋鸟,学名Buphagus erythrorynchus,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至南部的草原、林地和农田区域。它们主要依赖大型食草哺乳动物清除外寄生虫,并在宿主身上筑巢繁殖。
【外形特征】
红嘴牛椋鸟体型类似乌鸫,体长约22.5至23.5厘米,表现出橄榄褐色的羽色,最显著的是其全部红色的喙和环绕红眼的黄色裸露皮肤。幼鸟的喙色暗淡,胸部至尾下覆羽呈现较浅的棕色,大腿部颜色深棕色。
【生活习性】
红嘴牛椋鸟主要栖息在非洲大草原,依赖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生活。它们几乎全天候附着于宿主身上,寻找并清除各种外寄生虫,包括蜱、螨、虱、蚂蟥和布氏游猎蝇等。为了筑巢和繁殖,它们需要树木,通常选择树洞进行筑巢活动。
【鸣叫特征】
红嘴牛椋鸟在飞离大型哺乳动物宿主时,会发出特定的“tsik-tsik”鸣叫声。
【繁殖习性】
红嘴牛椋鸟的繁殖季节一般在雨季。它们使用毛发、干粪、草和树根在树洞中筑成高1至15米的巢。每巢可产2至5枚蛋,平均为3枚,蛋壳颜色为白色至乳白色,常带有红褐色和紫灰色斑点。巢中的蛋由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为12至13天。雏鸟在父母的喂养下成长,喂养期为27至30天。幼鸟可在21天时独立觅食,直到40天后父母不再喂养。
【外型辨识】
红嘴牛椋鸟的头部至喉部是暗橄榄褐色,背部颜色较浅,翅膀和尾部为深橄榄灰色,胸部至尾下覆羽呈现较浅的棕色。虹膜颜色从黄色到红色,眼周裸露皮肤为黄色,喙侧扁而近中部略膨大,鲜红色,腿灰棕色至黑色。
【物种区别】
红嘴牛椋鸟可与黄嘴牛椋鸟(学名:Buphagus africanus)区分开来。黄嘴牛椋鸟具有黄色的喙基部和淡色臀部,并且缺少眼周的裸露皮肤。
【保护状况】
目前,红嘴牛椋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无危物种(IUCN Red List: 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