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Buphagidae > Buphagus > Yellow-billed Oxpecker
Yellow-billed Oxpecker

Yellow-billed Oxpecker

English name:Yellow-billed Oxpecker

Scientific name:Buphagus africanus

【地理分布】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从塞内加尔东部至苏丹,以及东非和南部非洲部分地区。

【简介】
黄嘴牛椋鸟(英文名:Yellow-billed Oxpecker,学名:Buphagus africanus),属于雀形目牛椋鸟科的牛椋鸟属。这一物种以其黄色带有红色尖端的喙和淡色臀部为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
黄嘴牛椋鸟体型较小,体长约20厘米,体重在57至71克之间。头部到喉咙呈暗褐色至橄榄灰色,背部和翅膀颜色相似,与淡色臀部形成鲜明对比。胸部至尾下覆羽为浅棕色,眼睛为红色,眼周有黄色环。其喙侧扁宽大,通体淡棕至黑色。雌雄体色相同。幼鸟初期具有黄色喙和眼环,数周内会逐渐转变成深棕色,一年内逐渐过渡到成鸟色彩。

【生活习性】
这种牛椋鸟生活习性独特,主要在宿主动物身上觅食,如吸血蜱虫和寄生虫等。飞行时会发出独特的嘶嘶裂响叫声,起飞和飞翔都极为有力。与红嘴牛椋鸟相比,黄嘴牛椋鸟更喜欢与宿主动物保持密切互动,有时会啄开动物皮肤饮血。

【鸣叫特征】
黄嘴牛椋鸟在飞行过程中会发出独特的嘶嘶裂响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从6月至9月,实行一夫一妻制,每窝产卵2至3枚。蛋呈白色至乳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孵化期不短于13天,由双亲及其多个成年助手共同喂养,整个巢期约25天。

【外型辨识】
与红嘴牛椋鸟相比,黄嘴牛椋鸟的喙黄色带有红色尖端,而眼周有黄色环;臀部为淡色。红嘴牛椋鸟的喙通体鲜红色,而眼周只有黄色环,臀部色彩与上体一致。

【物种区别】
过去,黄嘴牛椋鸟因被猎杀野生动物和使用有毒化学物质清除家畜身上的外寄生虫而导致数量减少,但在一些保护区内的数量已显著恢复。现今为其保护状况列为无危(IUCN: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