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cheeked Parakeet
English name:Grey-cheeked Parakeet
Scientific name:Brotogeris pyrrhoptera
【简介】
灰颊鹦哥(学名:Brotogeris pyrrhoptera),属于鹦形目鹦鹉科纯色鹦哥属的一种鸟类,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西部和秘鲁西北部地区。因其可爱的外观及温顺的性格,常被作为宠物饲养。
【外形特征】
灰颊鹦哥体长约为19至20.5厘米,体重在60至68克之间。其外观呈现淡绿色,头部略偏灰,特别是头顶处呈现出淡蓝色。脸颊和颈两侧为灰白色,并伴有明显的白色眼环。喙为白色,外形刀刃状,强壮有力,弯曲钩状,便于啄食果实及植物。此外,初级飞羽上覆盖着深蓝色,而翼下羽毛则显示为橙红色至橙色。幼鸟的顶冠为绿色,而非成鸟的蓝色。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多种生境,包括落叶林、常绿林、开阔灌木丛和农垦区域,多活动于低海拔地区,但在较南的区域可达到1550米。灰颊鹦哥主要以花朵、种子及各种植物果实为食,有时也会袭击农垦区的作物如香蕉。
【鸣叫特征】
灰颊鹦哥的鸣叫声包括尖锐的“chree”声以及连续的双音节“chree-chree”声。飞行中的快速鸣叫声为“cra-cra-cra-cra-cra”,通常在飞行和停歇时都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群体活动中,这些叫声容易被识别为一连串嘈杂的噪音。
【繁殖习性】
灰颊鹦哥的繁殖季主要是在1月至3月间,通常在大树的自然空洞或白蚁巢内筑巢。每次产卵数量为4至7枚,孵化期约为六周时间。
【外型辨识】
灰颊鹦哥与同类如太平洋鹦哥(学名:B. landfill)相比体型稍小,雌性雏鸟具有明显的绿色冠部。而灰颊鹦哥具有独特的蓝色顶冠和灰白色脸颊,容易在同类中进行辨别。
【保护状况】
灰颊鹦哥由于历史上被大量捕捉用于宠物贸易,种群数量显著减少。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灰颊鹦哥属于“易危”(VU)物种。为了遏制这一趋势,多个国家和地区均禁止国际间的贸易,并将其至少纳入了四个保护区进行保护。
【地理分布】
灰颊鹦哥主要分布于厄瓜多尔西部及秘鲁西北部。具体包含厄瓜多尔的Manabí、Los Ríos、Santa Elena、Guayas至Loja省,以及秘鲁的Tumbes和北Piura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