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backed Bittern
English name:Black-backed Bittern
Scientific name:Botaurus dubius
【简介】
黑背苇鳽(学名:Ixobrychus dubius),也称“黑背苦蓼”,属鹈形目鹭科苇鳽属的一种小型鸟类。因其稀有的全球分布,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西南部、东北部至维多利亚南部、新几内亚中南部至西澳大利亚远西南部。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黑背苇鳽体长约25至36厘米,体重59至120克,翼展可达41至49厘米。雄鸟拥有光泽呈黑色的冠部、背部及尾部,颈背为深红棕色。其翅膀上有大块淡黄色点缀,大部分下体显现为白色,带有深浅不一的棕色条纹。腹部与尾下部位纯白。相比之下,雌鸟的背部和冠部呈现棕色,下体条纹更加明显,翅膀上的斑点由棕色构成。幼鸟则展现出厚重的黑色条纹、深棕色背部以及灰色棕色翅膀。
【鸣叫特征】
这鸟在繁殖季节的鸣叫较为特殊,雄鸟一般会发出类似木头缓慢锯开或是青蛙叫声的深沉、沙哑的低音单音节‘kahr-kohr-kohr’。而雌鸟则在巢附近发出‘quock quock’这样的责备声。
【生活习性】
此鸟栖息于芦苇丛、密集淡水沼泽以及植被繁茂的水道边缘,尤其偏好超过1.5米高的倒伏或死亡植物所构成的厚芦苇床。其夜行性觅食习惯,以甲壳类、虾、昆虫、鱼和蛙类为食,捕食方式包括等待猎物靠近以及潜行接近。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大致在每年的10月中旬至次年1月,每窝巢一般包含3至4枚白色卵,每枚卵的大小约为30.9至35.1毫米 × 24.3至26.4毫米。双亲轮流孵化16至21天,雏鸟孵化后25至30天离巢,离巢后仍依赖双亲约两周。
【外型辨识】
在野外观察时,黑背苇鳽与黄苇鳽极易混淆。主要区别在于喙长(黄苇鳽喙长不超过50毫米,黑背苇鳽喙长超过45毫米),翼斑颜色(黑背苇鳹的翼斑更接近黄白色,而黄苇鳽的翼斑更白或部分白色),羽毛的细节差异等。
【保护状况】
该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等级中被列为低危(LC),但在澳大利亚国内被视为近危状态,在维多利亚州更是达到了濒危的程度。据统计,全球大约有5000成熟个体,大部分栖居于澳大利亚,其中西方澳大利亚西南部更是达1000余只。
【地理分布】
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东南部、西南部、东北部至维多利亚州南部,还包括新几内亚南部与新几内亚北部,同时在澳大利亚西澳洲西南部。最近的发现原位于新喀里多尼亚,于2001年在努美阿记录,而新几内亚内布里格有季节性出现的记录。
【物种区别】
在野外观察时,黑背苇鳽与黄苇鳽极易混淆。主要区别在于喙长(黄苇鳽喙长不超过50毫米,黑背苇鳽喙长超过45毫米),翼斑颜色(黑背苇鳹的翼斑更接近黄白色,而黄苇鳽的翼斑更白或部分白色),羽毛的细节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