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fted Titmouse
English name:Tufted Titmouse
Scientific name:Baeolophus bicolor
【简介】
美洲凤头山雀(学名:Baeolophus bicolor),又称Tufted Titmouse,属于雀形目山雀科凤头山雀属。这种小型鸣禽以灰白色头部的羽冠、橙色的缘侧和黑色的额头为其显著特征。它主要分布于北美东部与东南部地区,栖息在落叶林及混合林中。美洲凤头山雀也往往出现在城市和郊区的成熟树木区域,在如喂鸟器中常能见到它们的踪迹,通常以太阳花种子和脂肪作为一个主要食物来源。
【外形特征】
成年美洲凤头山雀的羽毛主要为灰色,腹部的颜色较淡,侧身部分则可见橙色。两性外表相似,具有一个可调节的灰色羽冠,带有黑色的前额和棕色至灰色的脚趾。秋季和冬季的小鸟前额颜色较暗,眼圈呈现浅色,而次级飞羽往往带有绿色,翼羽略带棕色。两胁部和下腹部则为冬枯叶般的锈色。
【鸣叫特征】
其典型的鸣叫声为清晰的哨音“peter-peter-peter”。
【生活习性】
美洲凤头山雀主要生活在落叶林与混合林地带,同时也能在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内被观察到。秋季与冬季时,它们常常访问喂鸟器,偏好食用太阳花籽和脂肪。这类鸟儿行为活跃,在树枝间快速移动,有时甚至会在枝干下方寻找猎物。它们通常集群活动,并与其他鸣鸟,如山雀和山雀莺,一起移动,影响着群鸟的移动路线。
【繁殖习性】
在繁殖期间,它筑巢于树木的洞穴里,多数为啄木鸟留下的洞穴,也有可能利用人工巢箱。一对的配偶关系可能会持续多个繁殖季节。与大多数山雀和山雀莺不同,其年轻的个体可能在冬季与成年群体一起生活至第二年晚些时候,有时甚至由年长的个体帮助抚养至更小的兄弟姐妹。
【外型辨识】
该种与黑冠凤头山雀的区别在于后者拥有黑色冠羽和白色前额。在特定地域内,如俄克拉荷马与墨西哥的交界处,这两个物种可能因杂交而难以区分。
【物种区别】
该种与纯冠山雀和林山雀相比,体型偏大,色彩更加鲜艳,侧部显示出锈色的独特标志。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美洲凤头山雀被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该种分布范围主要位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地区,包括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其他相应地带。得益于全球气候变暖及人为喂养条件的变化,其分布区域正逐步向北扩大。此外,在过去数十年间,美洲凤头山雀分布范围已经扩展至新英格兰及加拿大南部,其分布的扩张很可能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历史信息】
历史上,美洲凤头山雀与黑冠凤头山雀被认作同一类别下的两种具体群体,直到2002年被科学家界定为我们熟知的两种单独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