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breasted Woodswallow
English name:White-breasted Woodswallow
Scientific name:Artamus leucorynchus
【简介】
白胸燕鵙(英文名:White-breasted Woodswallow,学名:Artamus leucorynchus)是一种属于雀形目燕鵙科的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澳新界、远东地区以及印尼群岛、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和帕劳。
【外形特征】
成年白胸燕鵙头部和颈部呈深灰色,腹部为白色。拥有蓝灰色且尖端为黑色的喙。尾巴短而黑色,脚部灰色,尾羽全黑,色块分明,便于与其他同类区别。雌雄外观相似,但幼鸟头部和肩部带有褐色羽毛,胸部则有淡黄色调,喙部为棕色,尖端较暗色。成鸟体长可达18厘米,体重介于35至45克之间。九个内含细微差异的亚种在颜色、体型、翼展和喙大小上各有不同。
【鸣叫特征】
白胸燕鵙发出的鸣叫声迅速且响亮,通常是一个快速重复的声音,如“pirt pirt”或“aerk aerk”,在飞行时最为常见。此外,它们还会发出具有鼻音的交谈声和悦耳的模仿其他鸟类鸣叫的声音。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于开放地带的树木散落处、农田、轻度森林和红树林。在安达曼群岛,它们非常常见于森林空地。它们通常接近人类居住区,有时跟随牛群或水牛群。白胸燕鵙活跃的高度从海平面到1500米。该物种在大部分区域内为留鸟,在澳大利亚有南北迁徙的行为。
【繁殖习性】
白胸燕鵙的繁殖期主要从3月开始,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有所差异:可在8月至次年2月间,或者3月至5月间进行繁殖。在适宜条件下,它们有时可以育两窝。有时进行合作繁殖行为,最多五只成员共同照顾巢。巢由树枝和草筑成无衬里的杯状结构,通常建造于树洞、树叉或人造结构中,偶尔会利用其他鸟类的旧巢。每窝通常产2至5枚蛋,孵化与喂养过程由双亲承担,其他巢友也会提供帮助。孵化期和育雏期的具体信息仍有待更明确的数据支持。幼鸟离开巢穴后需要父母和任何在场的辅助者长达50天以上的持续照料。
【外型辨识】
通过深灰头颈、白色腹部和完全黑色的尾羽,白胸燕鵙区别于其他种类。幼鸟的头部和肩部有褐色羽毛及胸部的淡黄色调也是识别途径之一。
【保护状况】
白胸燕鵙的IUCN保护状况属于“LC”(无危)。它们在多个保护区中被观察到,包括苏门答腊的Way Kambas国家公园、巴厘岛的Bali Barat国家公园以及新喀里多尼亚的Rivière Bleue保护区。尽管在帕劳主岛较为罕见,但它们在自身主要分布区相对普遍和稳定。
【地理分布】
从1977年开始,白胸燕鵙在马来半岛西海岸建立了新的殖民地。它们最初可能来自东苏门答腊,横跨大海迁移到新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