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fous-bellied Heron
English name:Rufous-bellied Heron
Scientific name:Ardeola rufiventris
【简介】
棕腹池鹭(英文名:Rufous-bellied Heron,学名:Ardeola rufiventris)是鹈形目鹭科池鹭属的中型涉禽。该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中部及南部地区。
【外形特征】
成年棕腹池鹭的身长为38至39厘米。其头部、颈部、前胸部及上体呈青灰色,背部扩展形成蓑羽状。腰、腹部、翅膀及尾部则为栗棕色,这种配色的对比非常显著。此外,棕腹池鹭的虹膜为金黄色,眼先裸域为黄绿色,喙为黄色但末端为黑色,腿和脚则呈浅黄色。在繁殖季节,其冠羽延伸呈矛状,尾羽共有12枚,且跗蹠与中趾几乎是等长的。该鸟类脚趾细长且部分胫部裸露。
【鸣叫特征】
该物种叫声独特,有类似乌鸦的“kar”声和嘶哑的“kraak”声。追逐时发出“cherr-cherr”声,喂食时则发出“twaa”声,对幼鸟轻声发出“po-po-po”声。
【生活习性】
棕腹池鹭主要生活在季节性洪水泛滥的草地、沼泽、浅水水域、稻田及内陆三角洲等湿地环境中。它们偏好陆地一侧的密集湿地和浅水区,主要在白昼活动,但偶尔也会在夜间觅食。通常单独或小群体进行觅食,最多可达5只。它们的食物来源包括小鱼、青蛙、甲壳类以及水生昆虫、无脊椎动物等。
【繁殖习性】
棕腹池鹭在雨季或洪水高峰期繁殖。繁殖期,成百对的小群体群集筑巢,繁殖方式以群体繁殖为主,小群体通常有6至30对,有时甚至多达60至400对。巢建在低矮植被、树木或灌木上,经常在水面以上。巢用树枝、苇叶等材料堆成,宽约20至35厘米,厚5至12厘米。每巢产卵2至4枚,卵为淡蓝色至深蓝绿色,孵化期通常约为21天,由双亲共同完成孵化。雏鸟异步孵化,约24至32天后能够离巢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与黑鹭和其他池鹭属物种相比,棕腹池鹭体型更大且颈部更粗,翅膀更长,喙更为厚重。黑鹭体型更大且无栗色羽毛,而棕腹池鹭则显著区别在于胸部有栗色斑块、全黄腿和喙基部为黄色。雌鸟的颜色较雄鸟淡,胸部也较浅色。
【保护状况】
棕腹池鹭被列入无危物种,保护等级为“无危”。这表明物种数量尚相对稳定,危机程度不高。
【地理分布】
棕腹池鹭分布于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具体范围包括乌干达、肯尼亚南部、安哥拉南部、博茨瓦纳北部及南非东部。该地区包括马拉维湖地区的萨利马沼泽、赞比亚的班格韦卢湖及坦桑尼亚的卡盖拉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