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ACCIPITRIFORMES > Accipitridae > Aquila > Bonelli's Eagle
Bonelli's Eagle

Bonelli's Eagle

English name:Bonelli's Eagle

Scientific name:Aquila fasciata

【简介】
白腹隼雕(学名:Aquila fasciata)是鹰形目鹰科雕属的中型猛禽,体长约55-67厘米,体重约为1.4-3.03千克,翼展可达143-176厘米。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常见于贵州、湖北、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

【外形特征】
白腹隼雕上身呈深棕色,下体带有条纹状白色,翅膀及尾部色彩鲜亮对比明显,翅膀内侧可见黑色中线,尾部末端有一条宽黑带。眼虹膜为黄色至橙黄色,蜡膜和脚则为黄色。幼鸟上身颜色较深,下体呈红棕色,缺少尾部的黑带。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地森林中的悬崖和河谷岸边,偏好温暖、阳光充足、岩石丛生的环境,非繁殖期有时会迁至更为开阔处。白腹隼雕行动快速,性格大胆凶猛,飞行时翅不断煽动,常单独活动。食物包括中型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例如兔子、雉鸡、岩鸽以及蜥蜴等。

【鸣叫特征】
繁殖季节时,白腹隼雕会发出尖锐的“iuh”声或哨音,伴有稳重且细腻的低沉‘klu-klu-klu’‘ki-ki-ki’。其余时间也发出一些咕噜声和哼叫声,大多在巢边进行。

【繁殖习性】
繁殖期限通常在每年的2月至5月间,雌性和雄性共同营建巨大而复杂的巢穴,结构主要由枯枝构成并内衬绿叶。一窝通常产卵2枚,孵化期为37-41天,由雌鸟孵化。孵化后,由雌鸟照顾幼鸟,雄鸟则负责捕食,幼鸟在60-70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区别于相似的非洲隼雕,白腹隼雕通过尾部的宽黑带及条纹状白色下体为其独特标志。亚种A. f. renschi体较小,下体及尾部条纹更加显著。

【保护状况】
白腹隼雕曾因栖息地破坏、电击事故及人为迫害而数量锐减,尤其是欧洲部分区域。该物种被列为CITES附录II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IUCN红色名录中评定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白腹隼雕广泛分布于欧洲南部至中、西部亚洲地区,包括非洲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的区域。

2022年在神农架国际重要湿地大九湖和2023年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记录到白腹隼雕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