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TROGONIFORMES > Trogonidae > Apaloderma > Bar-tailed Trogon
Bar-tailed Trogon

Bar-tailed Trogon

English name:Bar-tailed Trogon

Scientific name:Apaloderma vittatum

【简介】
斑尾咬鹃(学名:Apaloderma vittatum)是一种属于咬鹃科非洲咬鹃属的小型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的湿润山地森林,栖息地包括尼日利亚东南部、喀麦隆西部、安哥拉中部、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肯尼亚及莫桑比克等地。

【外形特征】
斑尾咬鹃体长约28至30厘米,体重可达55克。雄鸟通常拥有蓝黑色的头部且带有青铜绿光泽,眼后方斑块为黄色或橙色,并伴有黄色或灰色斑块。上半身的羽毛呈现鲜绿色,胸部之间有一条蓝紫色的横带,腹部则为红色,翼上有黑灰色相间的条纹。最外侧的三根尾翼羽毛带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而下尾则布满了黑白条纹,下翼还显示出明显的白色带纹。雌鸟头部呈现棕色,胸部分为肉桂棕色,其余特征类似雄鸟。幼鸟看起来像雌鸟,仅腹部为白色,翅膀上的覆羽尖端有淡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
该物种生活在海拔900米到3000米之间的湿润山地森林,常在森林中层活动。它们喜欢攀爬树木,而不擅长行走或跳跃,也不适合长距离飞行。主要活动在4至20米高的树冠层,但从不低过8米。斑尾咬鹃的食物来源广泛,包括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蜗牛等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的果实、浆果和种子。

【鸣叫特征】
雄鸟的叫声较为单薄,通常是一系列下降音调的“teew”声,而雌鸟的叫声则为“chee-uu”。

【繁殖习性】
斑尾咬鹃的繁殖活动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繁殖期雌雄鸟通常会组成固定的配偶关系,并在枯死的树木或倒下的树木中挖洞做巢。它们每窝产卵2至4枚,卵孔小,孵化和雏鸟阶段的信息则相对缺乏详细记录。

【外型辨识】
斑尾咬鹃显著特征之一是尾部底部拥有的黑白条纹,这些条纹在其尾羽顶部边缘亦可见。

【保护状况】
斑尾咬鹃目前被评价为物种分布广泛,且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整体数量趋势可能出现下降。该物种被列于IUCN濒危物种等级中的低危(LC)级别。

【地理分布】
斑尾咬鹃广泛分布于中非的多个地区,除了生物多样化的热点区域外,还存在于维护状况良好的森林生境,偶尔也会出现在山地草原区域。虽然在某些地区生存良好,如喀麦隆的Kupé山和Bioko岛,但在其他地区,例如马拉维的Chiradzulu以及最近的莫桑比克的Namuli山,其数量已经显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