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TROGONIFORMES > Trogonidae > Apaloderma > Narina Trogon
Narina Trogon

Narina Trogon

English name:Narina Trogon

Scientific name:Apaloderma narina

【简介】
绿颊咬鹃(学名:Apaloderma narina)是咬鹃目咬鹃科非洲咬鹃属的一种鸟类。这种鸟类广泛分布在非洲的森林和林地,主要在海拔较低的地区活动。它们体长约为32至34厘米,身体颜色以绿色和红色为主。

【外形特征】
绿颊咬鹃的性二态性明显。雄鸟的上体羽毛呈明亮的金属绿色,腹部为鲜艳的猩红色,两颊和喉部呈蓝绿色。雌鸟则稍显不同,面部和胸部羽毛呈灰色至棕色,腹部为粉灰色,眼部和喉部皮肤为铜蓝色或蓝绿色。两性均具有黄色的宽阔喙部。幼鸟与雌鸟相似,腹部颜色较为淡雅,翅膀内侧羽毛尖端呈白色或淡黄色。

【鸣叫特征】
在繁殖季节,雄鸟会发出一种特有的“huooo-huooo”低沉声调,用于领地宣示或吸引配偶。最初几乎难以察觉,在逐渐升高后达到最大的音质强度。

【生活习性】
绿颊咬鹃主要栖息于雨林、河岸森林、低地森林,偶尔也会出现在次生林、灌木丛和山谷森林中。这种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它们偏好海拔较低的地区,但会在东非部分地区随着季节变化迁徙到更低海拔。

【繁殖习性】
绿颊咬鹃的繁殖季节因地区不同而异,通常在雨季前后开始。它们是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共同维护巢穴和喂养幼鸟。巢穴一般安置在树洞中,高度在1至12米之间。每窝通常产1至4枚蛋,孵化期持续大约16至18天,幼鸟的抚育期为25至28天。

【外型辨识】
绿颊咬鹃与黄颊咬鹃的区别在于后者具有大面积的裸露黄色肌肤区域,而眼睛周围则有较小的蓝绿色斑点。此外,绿颊咬鹃的尾羽无条纹,从而与斑尾咬鹃有明显差异。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结果,绿颊咬鹃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绿颊咬鹃的分布区域十分广泛,从西非的塞拉利昂到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南至南非东部和南部都可见其踪迹。在刚果、乌干达、马拉维和赞比亚等国相对常见,尽管如此,某些种群依然面临栖息地流失的威胁,尤其是在博茨瓦纳北部和卡普里维地带的河流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