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hroated Apalis
English name:Bar-throated Apalis
Scientific name:Apalis thoracica
【简介】
斑喉娇莺(学名:Apalis thoracica),又称Bar-throated Apalis,属于雀形目扇尾莺科娇莺属。这种鸟类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地区,从南非东部延伸到肯尼亚的Chyulu Hills一带。在北部分布区,它们仅限于高海拔的森林地带,并且多个亚种适应于孤立的山脉区域。
【外形特征】
斑喉娇莺的体长通常为11至13厘米,拥有细长的尾巴。它们的体色因亚种而存在差异,可能为灰色或绿色(上体),白色或淡黄色(下体)。所有亚种的显著特征都是一道横跨胸部的狭窄黑色条纹,以及淡色的眼睛和白色尾羽外侧。喙为黑色,呈细长弯曲形状。雌鸟和雄鸟的外观相似,但胸部条纹较为纤细。幼鸟的下体为淡色,胸带可能不完整。
【生活习性】
斑喉娇莺多栖息于森林和灌木丛中,适应范围从南非的海岸灌木林、沙丘矮灌木到半干旱的稀树草原,以及山地森林。在东非地区,它们主要活跃在高海拔森林及其边缘地区,在受到一定程度人类干扰的林地也能够找到它们的身影。偶尔也会出现在异国树木种植园或金合欢属(Acacia)灌木丛中,并且常常在林木茂密的花园内活动。
【鸣叫特征】
它们的鸣叫声通常是单调的一连串“proep”或“tillup”音节,发声时间大约为10至20秒。雄鸟主导这种鸣叫,而雌鸟则会以较高的音调如“tit ti ti ti ti…”,或者快速颤音回应雄性,两者鸣叫通常不同时进行;然而,无论是雌鸟还是雄鸟都可以单独启动鸣叫。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从7月持续到3月,高峰集中在7月至10月(南非西南部)和10月至12月(其他地区)。它们通常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配对中,但一些伴侣可能会在季节间更换,并且由于连续繁殖失败部分伴侣可能会在同一季节更换配偶。巢筑地点包括树叶茂盛的灌木、小树、藤本植物或者河岸上的草地上。巢高约0.1至3米之间。每个巢内的蛋通常有2至4枚,平均为3枚。孵卵期为14至17天,全程由雌鸟承担,期间由雄鸟辅助喂养。雏鸟则由双亲共同抚育,直到它们在13至18天后离开巢穴为止。
【外型辨识】
斑喉娇莺的显著特征是一道横跨胸部的狭窄黑色条纹,以及淡色的眼睛和白色尾羽外侧。喙为黑色,呈细长弯曲形状。雌鸟和雄鸟的外观相似,但胸部条纹较为纤细。幼鸟的下体为淡色,胸带可能不完整。
【保护状况】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斑喉娇莺的保护等级列为无危(LC)。然而,有记录显示其巢穴可能被白腹金鹃或偶尔的赤胸杜鹃寄生。
【地理分布】
斑喉娇莺广泛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它们主要分布在南非东部到肯尼亚的Chyulu Hills一带,并且多个亚种适应于孤立的山脉区域,例如莫桑比克娇莺(亚种griseopyga)出现在莫桑比克,黄色喉Apalis(亚种flaviventris)活动在马拉维,以及暗喉娇莺(亚种isabellae)栖息在肯尼亚的某些高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