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paniolan Nightjar
English name:Hispaniolan Nightjar
Scientific name:Antrostomus ekmani
【简介】
斯岛夜鹰(学名:Antrostomus ekmani),隶属于夜鹰目夜鹰科卡氏夜鹰属。这种鸟类因其独特的低沉、沙哑鸣叫声而被发现,叫声类似‘pit, whoo-vore?’,通常快速连续发出来。它以其瑞典自然学家Erik Leonard Ekman的名字命名,他在19世纪首次描述了这种鸟类。斯岛夜鹰仅分布于加勒比海海斯皮洛岛(Hispaniola),该岛由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共同构成。
【外形特征】
体型约为26至30厘米,上体呈现深棕色并掺杂灰色、浅黄色及灰棕色斑点,头部宽阔条纹显眼。尾部主要为棕色,雄鸟外侧尾羽尖端显示为白色,而雌鸟则为淡黄色。翅膀主要为棕色,并带有浅色斑点和条纹。脸部则为浅褐色且点缀深棕色斑点,下颚和喉咙部分为深棕色伴有肉桂色斑点;胸部则为深棕色并布满大斑点和浅黄色小斑点,腹部及侧腹则为深棕色伴有灰斑点。
【鸣叫特征】
斯岛夜鹰的鸣叫声可以被描述为带有粗糙音调的单音节嗡嗡声,最初伴随着轻微的咔哒声,随后音调逐渐升高。其干扰叫声为低沉短暂的音效,听起来像是‘quat…quat…quat…’。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偏好中等海拔的阔叶林。它们通过飞行捕食昆虫,但捕食方式(是持续飞行中捕食还是从栖木或地面出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斯岛夜鹰的繁殖季节通常在4月至7月之间,繁殖时产下两枚位于地表直接孵化的卵,无需筑巢孵化工作由双亲共同完成。
【外型辨识】
斯岛夜鹰的外观特征可在与迁徙卡氏夜鹰进行对比后辨认,尽管颜色更深沉,但雄鸟尾尖的白色特征似乎仅在从下方观察时尤为突出。此外,与较小的中美夜鹰相比,虽然尾部末端均无明显狭窄带状图案,斯岛夜鹰的辨识点在于短小翅膀不及尾部顶端。
【保护状况】
斯岛夜鹰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斯岛夜莺主要集中在海斯皮奥洛岛,包括多米尼加共和国西部三分之一的地区和海地部分区域。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西部,这种夜鹰比东部更为常见,在海地具备适生环境的地方较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