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otacillidae > Anthus > Siberian Pipit
Siberian Pipit

Siberian Pipit

English name:Siberian Pipit

Scientific name:Anthus japonicus

【简介】
(英文名:美国鹨——Buff-bellied Pipit,拉丁学名:Anthus rubescens)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鸟类。黄腹鹨是一种体型约为14-17厘米的小型鸣禽,体重大约21克。

【外形特征】
上体为褐色浓重,并带有明显的纵向条纹。下体为橙黄色到深粉色,纵纹显著。繁殖季节的个体纵纹较少,非繁殖季节,上体呈灰棕色,下体呈淡白色到棕黄色,纵纹更为清晰。草绿至褐色的上体羽色与其灰色眉纹形成强烈对比,躯干大部分为深褐色区,且大片深棕色斑点尤为显著。尾尖白,眼周具深褐色纵纹。虹膜为黑褐色,喙上半部为灰棕色,下半部则偏粉红色,脚呈暗黄色。

【生活习性】
黄腹鹨喜栖于开阔地带,例如湿地、田野、池塘边缘等,偏好较为裸露的环境。夏季它们在高海拔草原和北极冻土带繁殖,冬季则迁徙至低海拔地区栖息。集群活动是其一大特点,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偶尔也吃一些植物种子。

【鸣叫特征】
黄腹鹨发出尖锐的高音调叫声,飞行中发出重复的高音符。

【繁殖习性】
黄腹鹨的繁殖季节通常为每年的5月至7月间。它们在筑巢时更倾向于选择林缘、空地、河流或湖泊旁的草地。巢通常呈杯状结构,内部填充物一般包括兽毛、羽毛以及干草。孵化期大约为13天,过孵化期后雏鸟便开始孵化,双亲共同育雏。这一过程为晚成性,间隔几周,幼鸟才能羽毛丰满至可以独立生存。

【外型辨识】
该种与水鹨最为相似,但主要区别在于黄腹鹨颈侧具近黑色块斑,脚为暗黄色,而水鹨没有这些特点,且水鹨的脚为黑色而非黄色。

【保护状况】
黄腹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繁殖地集中于北美、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及亚洲东北部的高寒地带。迁徙后,它们分布至北美南部、中美洲及远东地区的低海拔沼泽地区。近年来,有观察发现它们冬季的分布范围有所北扩,此现象可能意味着环境变化导致的栖息地适应变迁。
在亚洲,黄腹鹨主要越冬区从巴基斯坦东部到东南亚,偶尔也可见于云南东北部地区,同时在日本也有这一物种的全年分布记录。美洲鹨则一般是西欧和东欧的稀有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