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ANSERIFORMES > Anatidae > Anser >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English name: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Scientific name:Anser albifrons

【简介】
白额雁属鸭科雁属,学名为Anser albifrons,亦名大白额雁。作为北美的迁徙候鸟,它在过去通常被称为大白额雁或“specklebelly”,因其胸部具有明显的斑点。白额雁的名称来源于其上嘴基部有一圈白色羽毛;拉丁语的albifrons意为“白色额头”。该物种包括五个亚种:太平洋白额雁、加拿大白额雁、阿拉斯加白额雁、指名白额雁和格陵兰白额雁。

【外形特征】
体长范围在64-81厘米,翼展可达130-165厘米。体重分布在1.93到3.31千克之间。成鸟的嘴基部有显著的白色横纹,头部和背部呈灰褐色,腹部带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嘴和脚为鲜亮的橙色。区别于小白额雁,成鸟的特征是嘴部和脚部橙色,非黄色眼圈,而白额雁的白色面斑并不延伸至额部。它是中型雁类,带有粉色鸟喙的颜色为标志性特征之一。

【生活习性】
主要的寻找食物行为通常集中在白天,它们偏好陆地上的栖息环境,进食植物如苔原植物、水边植被和农作物等。雄性和雌性个体会根据地形特征选择不同的食源地。

【鸣叫特征】
白额雁的鸣叫声高亢,称为“he-he”,音色特征明显。

【繁殖习性】
繁殖季一般在6月到7月。雄性和雌性在第三年时性成熟,遵守伴侣关系较为稳定的配偶模式。繁殖巢筑在较为干燥的地势较高的位置,采取简单草本材料建造。孵化期为26-28天,每窝产卵4-5个,幼鸟大约45天后能飞行。

【外型辨识】
白额雁的体型特点是显著大于与其相关的其他种类,如灰雁。种群中部分鸟类可能具有不同的变动模式、迁徙路径和繁殖行为,从而展示出地理和季节性的多样性。

【物种区别】
成鸟的特征是嘴部和脚部橙色,非黄色眼圈,而白额雁的白色面斑并不延伸至额部。区别于小白额雁,成鸟的特征是嘴部和脚部橙色,非黄色眼圈,而白额雁的白色面斑并不延伸至额部。

【保护状况】
目前,白额雁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估为无生存危机。尽管如此,该物种曾广泛受到捕猎,种群数量在过去数十年中有所减少。新保护条例的实施有助限制进一步的威胁因素,如过度猎杀和栖息地破坏。

【地理分布】
白额雁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内繁殖和越冬。繁殖地址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北美洲极北部,其越冬地则从北美洲、欧洲南部至地中海周边,包括亚洲中部、东部地区。在繁殖季节,白额雁生活在北极苔原的湖泊、河流和水系附近,越冬时选择更开阔的湿地或农田区域。

随着气候季节变化的迁徙,白额雁多于夜间迁飞,日间停留在休息或觅食。在不同地点,常形成大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