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BUCEROTIFORMES > Bucerotidae > Anorrhinus > Bushy-crested Hornbill
Bushy-crested Hornbill

Bushy-crested Hornbill

English name:Bushy-crested Hornbill

Scientific name:Anorrhinus galeritus

【简介】
凤头犀鸟(学名:Anorrhinus galeritus),又名小盔犀鸟,属于犀鸟目犀鸟科。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岛屿,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北Natuna群岛及婆罗洲等地区。

【外形特征】
凤头犀鸟体长介于65至70厘米之间,体重在1134至1247克之间。雄鸟羽毛有绿色光泽,尾部呈灰蓝色并带有宽黑尖端;雌鸟则全身为深褐色,眼周和喉部的裸露皮肤呈蓝色。雄鸟喙部全黑,而雌鸟喙部基部为黑色,边缘为黄色。幼鸟较淡,喙色为橄榄绿色,并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变为成鸟的色彩。

【生活习性】
凤头犀鸟栖息在低地和山脚森林,偏好密林环境。尽管如此,它们也常在开阔地带如河流旁活动。其主要食物为果实,但也不排斥偶尔捕食昆虫、蜥蜴和青蛙。

【鸣叫特征】
该鸟类在群体活动时极其喧闹,会发出类似鸥鸟的高音合唱,声调包括上升音和咕噜声,还有在警报时的“aak aak aak”高音。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繁殖季节不固定,通常在食物资源丰富时进行。一夫一妻制为其主要繁殖方式,而整个群体会共同参与后代的抚育。巢筑在树洞中,高度介于10至25米之间,雌鸟在孵卵期间会被封闭在巢内。

【外型辨识】
凤头犀鸟尾部特征独特,尤其是雄鸟和雌鸟的喙色差异明显。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凤头犀鸟列为近危(NT)物种。该物种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CITES列入附录Ⅱ。

【地理分布】
凤头犀鸟广泛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岛屿,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北Natuna群岛及婆罗洲等地区。中国仅在云南南端的西双版纳南部和西藏东南部有记录。种群数量仍在减少中,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影响。

【物种区别】
凤头犀鸟(Anorrhinus tickelli),又叫白喉犀鸟。体长74厘米,为褐色小型犀鸟,眼周裸皮蓝色,嘴暗黄色,盔突形小,初级飞羽端白,飞行时显美白,外侧尾羽端白。雄鸟喉部近白色,下体为棕色。虹膜为红色棕色,嘴是暗黄色,脚为黑色。

【简介】
凤头犀鸟能在次生林中生存,尽管数量随原始森林被破坏而减少。全球种群数量不明,但由于栖地丧失,推测其种群正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