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Helena Plover
English name:St. Helena Plover
Scientific name:Anarhynchus sanctaehelenae
【简介】
圣岛沙鸻(Anarhynchus sanctaehelenae),英文名:St. Helena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sanctaehelenae。该物种仅见于圣赫勒拿岛,并且已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
【外形特征】
体长约15厘米,与Charadrius pecuarius相似但体型更大,其喙及腿更长,腿最长可达体长的40%。胸部和背部边缘带有淡黄色,并且两性外观相同,无季节性变化。幼鸟头部图案不明显,顶羽和背部边缘呈淡棕色,没有黑色区域。
【鸣叫特征】
主要叫声为短促而柔和的'kee-vit'声,飞行时则会发出类似颤音的鸣叫,这种鸣叫类似于Charadrius pecuarius的叫声。
【生活习性】
圣岛沙鸻为圣赫勒拿岛的常住居民。该鸟类主要栖息于炎热石质平原、线草丛生地、卡菲尔无花果地带和侵蚀区,有时也会出现在被牛群放牧过的高地牧场、耕作田地及偏远蔬菜园。它们常见于非海岸地区,饮食包括昆虫和蜗牛。
【繁殖习性】
圣岛沙鸻的繁殖高峰期为9月末至次年的1月,尤其是12月至1月,其繁殖活动受当季条件的影响存在些许变动。该物种习惯于在岛屿北部的开阔平原筑巢,且推测为一夫一妻制。巢穴简陋,由干草或牛粪堆积而成。产卵通常为1至3枚,卵色为灰色并带有深色斑点,孵化期为28天,由父母共同照料,夜间则主要由雄鸟孵化。雏鸟在巢中的生存期约为5周,通常可以在巢域内留下。
【外型辨识】
相比Charadrius pecuarius,圣岛沙鸻体型更大,喙和腿也更加显著,胸部和背部羽毛边缘的颜色更为淡黄。此外,该物种独有的冠羽特征在于在颈背处并无黑色线条相连。
【保护状况】
自1894年起,圣赫勒拿岛上的所有鸟类均受到法律保护。IUCN则在2009年的评估中将圣岛沙鸻列为极危物种(CR),反映了其濒临灭绝的风险。
【地理分布】
圣岛沙鸻仅分布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的内陆平地区域,自1894年起,圣赫勒拿岛上的所有鸟类均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