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Plover
English name:New Zealand Plover
Scientific name:Anarhynchus obscurus
【简介】
新西兰鸻(英文名:New Zealand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obscurus),为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通常分布于新西兰北岛和斯图尔特岛。
【外形特征】
体型较大,体长可达26-28厘米,体重128-169克,翼展达到46-50厘米。羽毛颜色随季节变化:非繁殖季节,羽色上部为淡灰褐色,下部白色或米白色;繁殖季节,下体呈不同程度的橙红色。外观上,新西兰鸻呈灰褐色,头部白色,眼周有一条深色线。繁殖期间,成鸟下体会变为红褐色,雄鸟胸部略红,雌鸟和雄鸟非繁殖期外观相似。
【生活习性】
习惯于昼夜觅食,主要生活在海岸沙滩、沙洲、壳滩及沙丘地带。食物包括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跳虫、小蟹、昆虫,如蚱蜢、蟋蟀和蛾子,以及小型鱼类。觅食行为受潮汐变化影响。
【鸣叫特征】
鸣叫声以芦苇般的颤音“trrrt”为主,偶尔会重复两次或发出上升的“tweet”声。繁殖地的防御叫声则是“chweerrrr-whreet”或者“chweeeerr-whrrrr”。
【繁殖习性】
新西兰鸻在8月末至1月初期开始产卵,通常在8月末至9月首次产卵,可能出现多次替代巢现象。一夫一妻制,全年保持伴侣关系。巢一般建于海滩或沙洲上,一窝通常2-3枚蛋,罕见情况下可达4-6枚。幼鸟在孵化后28至52天之间离巢。
【外型辨识】
新西兰鸻成鸟下体会变为红褐色,雄鸟胸部略红,雌鸟和雄鸟非繁殖期外观相似。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分类为极危(CR)状态。
【地理分布】
新西兰鸻主要分布于新西兰北岛沿岸及斯图尔特岛山区。北岛东海岸为栖息重点区域,2012年的最南端繁殖记录出现在北瓦拉拉帕的里弗斯代尔。西海岸仅稀疏分布,从塔哈罗阿向北至北角,少数塔拉纳基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