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berian Sand Plover
English name:Siberian Sand Plover
Scientific name:Anarhynchus mongolus
【简介】
蒙古沙鸻(学名:Anarhynchus mongolus)是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体长约20厘米。繁殖期间雄鸟背部呈灰色,腹部白色,胸部、额头和后颈显现出红褐色,眼周有黑色面罩;非繁殖期和幼鸟则缺少明显的红色特征,仅头部略带红褐色。
【外形特征】
蒙古沙鸻与铁嘴沙鸻相比,体型较小,喙较短且腿色较深。成鸟背部呈灰色,腹部为白色,繁殖时期雄鸟的胸部、额头和后颈显现出醒目的红褐色,眼周有黑色的面罩;雌鸟和非繁殖季节个体颜色相对淡,缺乏红褐色。
【生活习性】
蒙古沙鸻栖息于沿海、沙滩、河口、湖泊边缘以及附近的沼泽、草地和农田地带。主要以昆虫、小型甲壳类和环节动物为食。繁殖期为6至7月,在高山苔原地区或沙地筑巢,每窝产卵2-4枚,通常为3枚,卵呈现赭褐色或皮黄色,带有黑褐色斑点。
【鸣叫特征】
蒙古沙鸻飞行时发出尖锐的颤音。
【繁殖习性】
繁殖期从4月持续到7月,在高山苔原地区或沙地筑巢。每窝产卵2-4枚,通常为3枚,呈赭褐皮黄色并有灰黑点。
【外型辨识】
相比体型和腿色较浅的铁嘴沙鸻,蒙古沙鸻体型较矮小,腿部颜色深(从黑色到灰色),喙较短。飞行时发出尖锐的颤音。
【物种区别】
2023年,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承认蒙古沙鸻和青藏沙鸻为不同物种,并要求重新定名和分类。目前两个亚种生存状态被评估为无危:指名亚种(mongolus)和台湾亚种(stegmanni)。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最新版本,蒙古沙鸻被评定为无危物种(LC)。种群数量总体稳定,分布范围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