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banded Plover
English name:Double-banded Plover
Scientific name:Anarhynchus bicinctus
【简介】
栗胸鸻 (学名:Anarhynchus bicinctus) 是一种隶属于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它们广泛分布于新西兰,包含两个已知亚种:指名亚种(A. b. bicinctus)繁殖于新西兰全境以及查塔姆群岛;另一个亚种(A. b. exilis)则在新西兰南极圈岛屿——奥克兰群岛繁殖。
【外形特征】
成年栗胸鸻拥有灰褐色背部,胸部呈现白色,并以一条紧贴颈部下方的黑色细带和一条较大的棕色带纹作为显著标志。繁殖季节中,雄鸟的这两条带纹更加明显,而幼鸟则不具备明显的带纹,其上体呈斑点状棕色,白色部分较少。它们的腿相对较长,适合在浅水区活动,翅膀长而尖,有助于长途飞行。栗胸鸻头部特征明显,拥有深棕色的大眼睛和坚固的黑色喙。在适宜的环境中,由于颜色相近,发现它们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其特有“chirp-chirp”叫声易于辨别。
【鸣叫特征】
栗胸鸻最常发出的叫声为尖锐的“pit!”,另变种为“chit”或“wit”,偶尔会发出拉长音的“peet”。飞行时的叫声是突然悦耳的“tink”。在繁殖季中,它们会重复发出低沉而模糊的“kwereep”。作为领地保卫者,它们会持续发出沙哑的“chee-a-ree”或“chewee-a-ree”。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新西兰内陆沙砾河床及高海拔的干燥山地生境,以及沿海海滩、牧场、耕地、采石场和荒地。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沿海及淡水域,包括河口、泻湖、沼泽、沙滩、盐湖、盐田、盐沼、草地和牧场。夜间倾向于聚集在难以接近的地区休息,如小岛、岬角或受保护的海滩。
【繁殖习性】
繁殖期始于每年的8月,持续至12月,不同海拔区域有细微的繁殖时间差。一雌一雄季节性配对,部分夫妇关系会延续至第二年。它们对繁殖地与筑巢地点表现出高度忠诚度和繁殖地回归偏好。巢筑通常简单,位于裸露地面上,仅用少许石子、植被碎片和粪便作为铺垫。一般每窝产3至4个卵,最多可以增加替代卵盘,但同时哺育两个巢中幼鸟情况罕见。孵化期大概持续25至28天,由双亲交替进行,白天由母鸟孵化,晚上由公鸟承担更多。幼鸟有金黄色与灰色两种形态,初次离巢一般在孵化后的5至6周,此时仍由双亲共同抚育,直至其能够独立飞行。
【外型辨识】
栗胸鸻体形较小,与同类Greater和Lesser Sand Plovers相比具备较短的腿和更细的喙。非繁殖期,成鸟的胸部带纹减弱,变得更加灰暗且带灰色侧斑,拥有明显淡色眉纹。幼鸟的胸部带纹更为模糊,上部常常带有白色或淡黄色边缘。
【保护状况】
据2009年发布的IUCN红色名录,栗胸鸻的全球保护等级为“低危”(LC)。在新西兰统计,该鸟类总数约为50,000只,其中有约30,000只会在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越冬,超过4,000只则栖息于塔斯马尼亚。指名亚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新西兰南岛部分地区数量有所下降,某些区域内下降幅度高达70%,然而整体上局部地区仍然保持稳定的数量。亚种exilis据估计目前数量为730只左右,19世纪由于猫和猪引入导致其数量严重下降;从1970年代初期该种恢复明显,当时数量仅为100-200只。
【地理分布】
栗胸鸻繁殖于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岛、查塔姆群岛和奥克兰群岛,非繁殖期间则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以及新西兰的邻近岛屿,包括Lord Howe岛及Norfolk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