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HARADRIIFORMES > Charadriidae > Anarhynchus > Tibetan Sand Plover
Tibetan Sand Plover

Tibetan Sand Plover

English name:Tibetan Sand Plover

Scientific name:Anarhynchus atrifrons

【概述】
青藏沙鸻(英文名:Tibetan Sand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atrifrons),属于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该物种最初被认定为蒙古沙鸻的亚种之一,但基于遗传学、鸣声差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2022年被确认为独立物种。根据最新的IUCN评级,青藏沙鸻被列为无危物种(LC)。

【外形特征】
青藏沙鸻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涉禽,体长约20厘米。冬羽和非繁殖成鸟上体呈灰褐色,下体白色,喉部为苍白色。繁殖季节中的成鸟颈部具有明显的橙色,面部则为黑色面罩,雄鸟的颜色通常比雌鸟更为鲜艳。和大沙鸻及西伯利亚沙鸻相比,青藏沙鸻的体型较小,腿色较深,喙短而稍凸起。

【生活习性】
青藏沙鸻通常在潮间带的泥滩或沙滩上进行群居式觅食,它们通常与其他涉禽混群。捕食时,青藏沙鸻会采用“跑-停-啄食”方式,其食物来源包括昆虫、蟹类、多毛纲蠕虫和双壳类等。部分觅食可能在夜间完成,因为高潮期间,夜间在栖息地中的数量相对较多。

【繁殖习性】
该物种分布于中国西藏、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其他高海拔湖泊与河流地区繁殖。它们通常在5月至8月间筑巢,并选择高山苔原地或水域位置,置于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地带。一般情况下,每个巢穴会产卵3枚,胚孵化周期约为22至24天。

【外型辨识】
青藏沙鸻目前有三个亚种,即西藏亚种(西藏)、新疆亚种(帕米尔高原)和青海亚种(青海)。

【地理分布】
青藏沙鸻主要繁殖于亚洲中部和青藏高原的高山地带。繁殖季节过后,它们向南迁徙,路线覆盖东非、南非、印度洋岛屿、印度次大陆、中国南部沿海、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及苏拉威西岛等地。

【保护状况】
2024年5月,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迪庆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均有记录到青藏沙鸻的出现,而北京密云区潮河与白河交汇区域也有记录。这些新记录证实了青藏沙鸻的分布范围广泛,为保护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