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HARADRIIFORMES > Charadriidae > Anarhynchus > Puna Plover
Puna Plover

Puna Plover

English name:Puna Plover

Scientific name:Anarhynchus alticola

【简介】
英文名:Puna Plover
学名:Anarhynchus alticola
分类: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

【地理分布】
山鸻分布于秘鲁中部山区、玻利维亚、智利东北部及阿根廷西北部的高安第斯山脉区域,海拔高度通常在3000至4500米,但有时也可在2400至5000米范围内活动。栖息于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带,偏好宽广的硬质泥地或黏土区域,常见于盐水湖和淡水湖周围的草地。在非繁殖时期,这种鸟在较高海拔地区以小群活动,群体数量可达30只左右。在某些季节中,它们会向较低海拔迁移,甚至到达沿海地区。

【外形特征】
山鸻长约16.5至17.5厘米,体重41至49克。成年雄鸟脸部为白色,额头有一条黑色条纹,眼睛后方延伸出一条黑色条纹连接到侧胸,头顶、颈背和胸带呈淡栗色。脸颊为黑白色,形成了独特的“脸谱”; 雌鸟颜色较暗淡,胸带可能为灰色,黑色区域可呈现棕色。幼鸟羽毛较为灰褐色,并缺乏成鸟的黑栗色图案。

【鸣叫特征】
山鸻通常较沉默。短促且有力的“pit”声为最常见叫声;在展示或兴奋时会快速连续重复此音节。展示歌由“pit-pit-krrrrrt...”组成,包含两声重复音符之后的沙哑颤音。

【生活习性】
山鸻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原地带,偏好宽广的硬质泥地或黏土区域,常出现在被强烈放牧的草地中活动。其主要食物来源是小型甲壳类动物。

【繁殖习性】
山鸻的繁殖季节通常在9月至10月,偶尔可以延长至1月。它们在矮草丛中筑巢,每窝产2至4枚呈沙色的蛋,蛋壳带有紫斑和黑色点状条纹。雏鸟刚出生时上部呈淡黄色,并点缀有黑色斑点。

【外型辨识】
山鸻曾一度与双斑鸻被视为同种,但是现今被视为与其他种类不同的超物种。山鸻的独特面部图案和色彩特征使它容易与其他鸟类区别,尤其与双斑鸻明显的不同。

【保护状况】
山鸻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列表,评级为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