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Pycnonotidae > Alophoixus > White-throated Bulbul
White-throated Bulbul

White-throated Bulbul

English name:White-throated Bulbul

Scientific name:Alophoixus flaveolus

【简介】
黄腹冠鹎(学名: Alophoixus flaveolus),亦称灰额冠鹎或白喉冠鹎,是雀形目鹎科冠鹎属的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和泰国西部的东洋界区域。

【外形特征】
黄腹冠鹎成鸟体型约19-24厘米,体重为38-54克。其头部有青铜橄榄色的羽冠,面颊呈灰白,耳羽带灰白色且有白纹;背部为铜橄榄色,翅膀和尾羽红棕,胸腹部为鲜亮的黄色;喉部白色且醒目。虹膜为棕色,喙为淡蓝灰色,而腿则为银灰色或淡铅灰色。幼鸟的羽毛则更偏向棕色,整体呈暗淡状,但虹膜和喙则颜色更深。

【生活习性】
该种鸟主要栖息在低海拔600-1200米的原始和次生常绿林,偶尔也会在冬季低地森林或周围的灌木丛、阔叶林觅食。以果实为主食,如浆果等,同时也会捕食少量昆虫。通常形成由3-5只或多达10只的小群体游动。它们的活动通常局限于距地面3米以内的植被中。

【鸣叫特征】
黄腹冠鹎发出扰人的嘈杂鸣叫,最为常见的是一种连续的短促鼻音,尽管它的鸣叫不会有特别的旋律。最常听到的是尖锐响亮的'nyak'声,该叫声会根据情境的不同重复速率有所变化;若受惊扰,会发出更高音的'yap'声,且此时声音通常由多个个体同时发出;当鸟儿处于警戒状态或互动时,会发出上升的'chree-shree-shree'声,同时也有一种典型的金属感觉鼻音系列鸣叫由一系列慢至快的音调变化组成,极具辨识度。

【繁殖习性】
黄腹冠鹎的繁殖期一般于4月至7月。巢位于3米以下的树或灌木丛中,由枯叶、竹叶等材料围绕成厚厚的壁。巢内置有蕨根和柔软的茎,提供一个温暖隐蔽的家园。每窝通常产卵3-4个,孵化期约为13天。在这段时间里,两亲轮流孵卵,之后需用大约同一段时间喂养雏鸟。

【外型辨识】
黄腹冠鹎与其他冠鹎差异显著,例如白喉冠鹎,后者的喉部更多地呈现白色特征且下体较深暗色,整体羽色偏暗棕色,与黄腹冠鹎形成明显对比。它们在全球的IUCN保护级别上被列为无危(LC),但其在中国南部分布较少,而在公开区域或在适宜的生境中,则是印度东北部等地区相当常见的鸟类。

【物种区别】
黄腹冠鹎旧名曾为Alophoixus(有时被称为Trichophorus),2009年改变为现在的属名Alophoixus。别称如灰额冠鹎、灰额鹎、白喉冠鹎和灰头冠鹎,但需注意区分其他类似的物种。

【保护状况】
黄腹冠鹎属于有重要生态、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物种。

【地理分布】
黄腹冠鹎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和泰国西部,并且除非在某些迁移活动,否则其繁殖区域和非繁殖区域地理分布并不易见明显差异。少数情况这些鸟在冬季会移动到更低海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