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capped Catbird
English name:Tan-capped Catbird
Scientific name:Ailuroedus geislerorum
【简介】
褐冠园丁鸟(学名:Ailuroedus geislerorum),英文名为Tan-capped Catbird,属于雀形目园丁鸟科绿园丁鸟属。主要栖息在北新几内亚的低地和丘陵森林内部,偶尔出现在森林边缘。
【外形特征】
褐冠园丁鸟的体型约24.5厘米长,体重100至172克。头部为中等至橄榄棕色,耳羽、头部侧面和喉咙为白色,带有黑色斑点。上颈部位淡黄色,黑斑形成宽大的领圈。上半身、上翼覆羽和上尾为鲜艳的鹦鹉绿色。下半身则为淡肉桂色,与胸部的大黑斑形成鲜明对比。虹膜为深红色,喙灰白色,腿部为蓝灰色。雌雄羽毛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小。幼鸟类似成鸟,但冠羽较暗淡,下体更淡,虹膜灰暗,喙部为暗至黑色。
【生活习性】
褐冠园丁鸟主要栖息在北新几内亚的低地和丘陵森林内部,偶尔出现在森林边缘。它们单独、成对或家族群活动,有时与其他食果鸟类混群。以水果和昆虫为主食,偶尔捕食小型成年鸟类和可能的巢中幼鸟。大部分时间在树叶间觅食,主要在森林次生层活动。
【鸣叫特征】
该鸟发出类似猫叫的鼻音“喵”,还伴有长时间的刺耳沙哑声、低沉的嘶嘶声或摩擦声。为维持联系,伴侣之间会发出短暂高音的金属质感的“tink” 或 “chink” 声。
【繁殖习性】
褐冠园丁鸟的繁殖季节在不同地区有所变化,气候条件导致繁殖时间分布为1月、4月至6月和11月。雏鸟出现于5月至6月。在一些地区,繁殖模式为双峰型。形成永久的一夫一妻制伴侣,在多功能领地中生活。为了吸引配偶,雄鸟会在低矮植被和地面进行激烈的追逐和跳跃。巢由坚固的树枝构成碗状,并以少量大叶子铺底,蛋窝浅凹,内衬强韧的细茎。巢高约2至3米,位于Pandanus树叶片基部或细叶树苗的上叉处。野外通常产1枚蛋,圈养条件下则产1至3枚。孵化期为17至24天,雏鸟期为17至23天。仅雌鸟孵卵和育雏,但两性共同喂养幼鸟,直至后代成熟。
【外型辨识】
褐冠园丁鸟与其它相关物种如斑园丁鸟、白耳园丁鸟和赭胸园丁鸟有显著区别。斑园丁鸟体型小,无冠羽上的斑点,冠羽深棕色至棕褐色,有明显的白色耳斑,以及腹部黑色斑点。而白耳园丁鸟和赭胸园丁鸟存在更显著差异。
【物种区别】
褐冠园丁鸟与斑园丁鸟、白耳园丁鸟和赭胸园丁鸟有显著区别。斑园丁鸟体型小,无冠羽上的斑点,冠羽深棕色至棕褐色,有明显的白色耳斑,以及腹部黑色斑点。而白耳园丁鸟和赭胸园丁鸟存在更显著差异。
【保护状况】
褐冠园丁鸟分布于北新几内亚的低地和北部分水岭、印尼亚彭岛的鸟头湾以及新几内亚东南部等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尚未对其保护状态进行评估(未予评估,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