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cheeked Lovebird
English name:Black-cheeked Lovebird
Scientific name:Agapornis nigrigenis
【简介】
黑脸牡丹鹦鹉(学名:Agapornis nigrigenis),是属于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牡丹鹦鹉属的小型鸟类。其体长约14厘米,重约38-40克。这种鹦鹉以绿色为主,具有红棕色的前额头部,暗黄绿色的颈部,黑棕色的脸颊和喉咙,以及鲜红色的鸟喙。眼睛周围有一圈白色的环,并且腹部和尾覆羽为黄绿色,尾部逐渐变浅为绿白色。
【外形特征】
雄性和雌性黑脸牡丹鹦鹉外表几乎无异。幼鸟的体色较暗淡,喙部带有黑色痕迹。
【生活习性】
这种鹦鹉栖息在生长有合欢属植物的灌木丛林、丛棘平原及开阔草地区域,其分布范围接近多个永久水源地带。黑脸牡丹鹦鹉通常以群体形式活动,往往于清晨或傍晚时分变得尤为活跃,尤其是在觅食或饮水时。它们喜欢聚集在水源附近,并可能形成较大的群体觅食谷类作物且拥有季节性迁徙的特性。
【繁殖习性】
在自然环境中,黑脸牡丹鹦鹉的繁殖季节通常在11月至12月之间,而人工饲养环境中的繁殖通常会在春季启动。繁殖过程中,每窝产卵3至6枚,孵化期大约为20天,幼鸟完全长出羽毛所需的时间约为4周。不过,在缺乏矿物质供给时,亲鸟能抢夺幼鸟的羽毛,故定期提供补充矿物质是必要的。
【外型辨识】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版本,被列为“易危”等级(VU)。同时,它还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II级别的受保护动物。在其历史分布区域里,黑脸牡丹鹦鹉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粮食作物类型的转变以及过去对野生鸟的商业性捕猎。截止到目前,种群的数量评估约为10,000只。为了使得种群数量回升,目前已有的保护措施包括减少对野生水源区的干扰,建立补给水点,以及通过与当地农业社区进行互动来提升对鹦鹉保护的认识等。
【地理分布】
黑脸牡丹鹦鹉主要栖息于非洲中南部赞比亚西南部的特定地带,尤其围绕着赞比西河和卡富埃河流域。该种群分为量化范围约2,500平方公里的两个区域。除此之外,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也有可能是这种鹦鹉的活动区域,尽管相关的记录尚未得到确切证实。另外,这个物种能够在卡富埃国家公园寻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