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tailed Sunbird
English name:Fire-tailed Sunbird
Scientific name:Aethopyga ignicauda
【简介】
火尾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ignicauda),属于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泰国、缅甸等地以及中国的西藏和云南等地。其学名为Aethopyga ignicauda,“ignicauda”意指“火红色尾巴”。
【外形特征】
雄性火尾太阳鸟体长可达20厘米,包括其独特的长尾;雌性稍小,体长约96-120毫米。雄鸟在繁殖季节展现出鲜艳的火红色长尾羽,头顶为辉蓝色,头顶两侧和后颈为火红色,胸和腹为鲜黄色,胸中部点缀有一个橘黄色块斑。与之不同,雌鸟的上体主要呈现灰橄榄色,腰部和尾部为淡黄色,中央一对尾羽棕褐色,长途迁徙时翅膀则呈现褐色,飞羽边缘橄榄黄色。雌鸟的胸腹部为灰色,尾部为淡黄绿。值得注意的是,未成熟的雄鸟和非繁殖期的雄鸟外观与雌鸟相似,但尾部会显现不同程度的橘红色。
【鸣叫特征】
火尾太阳鸟的叫声有一系列轻声颤音(shweet)以及一些单调的、听起来像“dzidzi-dzidzidzi”的声音。
【生活习性】
火尾太阳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至3000米的山地森林,活动范围包括沟谷、村寨附近的次生阔叶林、杜鹃灌丛和开花树丛中。该种鸟类是可以耐受寒冷的候鸟,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在冬季会走到海拔较低的1500米左右的低山栖息地。除了蜜吸外,它们还以昆虫、花蕊、花叶、种子和鞘翅目昆虫为食。该鸟类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也为植物传粉提供了方便。
【繁殖习性】
火尾太阳鸟夏季主要栖息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区,一如熊野山或喜马拉雅山。冬季则会迁移到低海拔地带甚至农地和村寨附近等。它的分布范围横跨了孟加拉、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泰国等多个国家。繁殖期在4至6月之间,营巢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巢呈梨形,主要由兽毛、蛛网、须根、苔藓等材料组合而成,内部使用兽毛、细草茎、花和羽毛做成内衬,一般每窝含有2-3枚卵。卵的大小平均为14.3-18.8×11.0-12.5毫米,卵的颜色从白色到带粉褐色斑点不等。
【外型辨识】
成年羽色鲜艳的火尾太阳鸟,对于识别该物种特征十分重要。
【保护状况】
火尾太阳鸟的保护状态被列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IUCN)分类为无危(LC),同时被纳入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尽管如此,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亦有不少其它分布点,然而还是需要足够的保护以确保其种群能够持续发展。
【地理分布】
火尾太阳鸟包括两个亚种:
- 火尾太阳鸟缅甸亚种(Aethopyga ignicauda flavescens,Baker, 1921)
- 火尾太阳鸟指名亚种(Aethopyga ignicauda ignicauda,Hodgson,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