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Acrocephalidae > Acrocephalus > Marsh Warbler
Marsh Warbler

Marsh Warbler

English name:Marsh Warbler

Scientific name:Acrocephalus palustris

【简介】
湿地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palustris),是一种归属于苇莺科的旧大陆莺类,主要于欧洲温带和古北界西部区域繁殖,冬季则移至非洲东南部度过。1798年由德国博物学家约翰·马托伊斯·贝希斯坦作为正式生物学描述发布。

【外形特征】
湿地苇莺体长约13厘米,体重约11.9克。外观上表现出明显的奶油色眉纹,奶油色眼环及显著的橄榄棕色背部。其翅膀边缘呈橄榄绿或带有稍绿的橄榄色,而尾部深色,下体则为白色或淡黄橄榄色,对比鲜明,内部特征如喉部、胸部、侧腹和腋下色调清晰。湿地苇莺与芦苇莺和布氏苇莺极难区分,但其独特的绿色上体和黄色下体,尤其是翅膀边缘更为显著。

【鸣叫特征】
湿地苇莺的歌声独特且复杂,通常由模仿多种其他鸟类的声音融入而成。经观察发现,一只雄性湿地苇莺可模仿75种不同的鸟类声音,其中非洲种类较多。其鸣叫过程主要在育雏期间进行学习。

【繁殖习性】
湿地苇莺通常秋季迁徙后育雏,由雌雄共同在植被中搭建直径约8.9厘米的巢,每次产卵数量三到六枚。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蜘蛛和蜗牛,偶尔在浆果丰富时食用少量浆果,但具体非洲越冬期间的生态知识相对缺乏。

【保护状况】
全球估计湿地苇莺总数量在一千万到两千七百万只之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无危状态。然而在英国,湿地苇莺的数量下降的趋势尚未找到明确原因,导致这一处在灭绝边缘的物种成为重点关注及保护的对象。

【地理分布】
湿地苇莺主要在欧洲、西亚的温带和低地繁殖,但也曾在较高海拔地区出现,大约上至3000米。它们在非洲东南部度冬时习惯于密生的灌木丛和森林边缘。繁殖地往往由荨麻、旋果蚊子草等高大草本植物构成,城市中的棕地亦常作为临时栖息地。迁徙路线主要经过中东到非洲,许多鸟类会在红海岸停留并度过秋季,最终于12月份到达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