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amotu Reed Warbler
English name:Tuamotu Reed Warbler
Scientific name:Acrocephalus atyphus
【简介】
环礁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atyphus),又称Tuamotu Reed Warbler,属于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
【外形特征】
环礁苇莺体长约18厘米,体型修长,喙中等长度。其主要形态有两种:一是锈褐色,上体呈锈褐色,下体较为淡色,带有肉桂色调;另一种为灰褐色,上体冷灰,下体灰黄色。头部前上方有一白色眉纹,全身羽毛边缘常常有脏白色晕染,翼和尾部为暗灰褐色,尖端白色。虹膜颜色深,上喙黑色,下喙粉红色,腿为灰色。两性差异不大,未成年个体特征不明。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环礁和珊瑚岛上的林地及灌木丛中,偶尔也会出现在花园或椰子种植园。环礁苇莺主要以甲虫、苍蝇、膜翅目昆虫等昆虫为食,有时候也会捕食小蜘蛛、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小型蜥蜴。它们在枝条间快速跳跃觅食,亦会从地面捡拾食物,有时会在空中捕捉飞翔的昆虫。
【鸣叫特征】
环礁苇莺的叫声为低沉而尖锐的“chru”声,有时会接以短促的哨音歌曲。
【繁殖习性】
环礁苇莺全年均可繁殖,不具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巢筑得像一个深杯状结构,由草茎、细枝、长叶以及藤蔓细枝编织而成,内部使用精致的纤维及干草填满,有时还会镶嵌入小型绿叶作为装饰,巢通常筑在灌木、藤蔓或树木(包括椰子棕榈树)之中,高度一般在1.5至10米之间不等。每窝可产卵1至3枚,但具体的孵化期和幼鸟成长期数据缺失;幼鸟通常由共同育雏的双亲喂养。
【外型辨识】
环礁苇莺归属于以下分类类别:脊椎动物门(Chordata)、鸟纲(Aves)、今鸟亚纲(Neognathae)、今颚总目(Neoaves)、雀形目(Passeriformes)、莺科(Sylviidae),以及苇莺属(Acrocephalus)。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统计,环礁苇莺被列入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 LC),当地较为常见。但由于其地理分布局限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土阿莫土群岛,属于一个局限分布的物种。
【地理分布】
环礁苇莺的主要分布范围位于土阿莫土群岛,该群岛位于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1999年的数据显示,在如Tuanake、Hiti、Tahanea、Tepoto这样的小岛上,环礁苇莺的数量从常见到稀有不等,特别是在Tepoto岛,该物种估计密度为每公顷存在3.1只。总体而言,环礁苇莺的地理分布以这些太平洋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