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巴绣眼鸟
英文名:Pemba White-eye
学名:Zosterops vaughani
【简介】
奔巴绣眼鸟(Pemba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vaughani)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一种小型鸟类,生活在坦桑尼亚的奔巴岛及其附近的珊瑚小岛上。该物种以其亮黄色的下体和橄榄黄色的背部为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
奔巴绣眼鸟的体长约10-10.5厘米。其头部的黑色颊斑显著,并具有一个仅有约1毫米宽的白色眼眶。前额至眼上区域为鲜黄色,与绿色的冠部平滑地融合。背部是黄绿色,飞羽呈深褐色,边沿泛着黄色;翼角也是深褐色,边缘呈绿色。尾羽同为深棕色,近基部泛绿,中央一对尾羽略显黄绿色。腹部是亮黄色,侧面和腹股沟区域略呈绿橄榄色。腋下和下翼覆羽近黄白色。其虹膜通常深棕色至黑色,喙黑色,下嘴基部呈蓝灰色,腿也是黑色或石板灰色。雄鸟和雌鸟外观相同,幼鸟与成鸟差别不大。
【鸣叫特征】
该物种最常发出一串高音上升的颤音。其歌声由一连串不停连贯的愉快口哨声构成,通常持续时间为5-8秒,其后音节的声音饱满且短促,与黄绣眼鸟的鸣叫相比,声音更加饱满而简约,还配备有短促的低颤音。
【生活习性】
奔巴绣眼鸟生活在多种木本植被环境中,包括红树林、灌木丛、珊瑚礁碎石上的灌丛、草地树丛、花园和丁香树种植园等。在其栖息地中,它们通常会在Margaritaria discoidea、Antidesma venosum的果实和浆果以及其他柔软的坚果上觅食。该种鸟特别喜欢野桑葚果实、辣椒花蕾,以及Tacca leontopetaloides的种子等食物。除此之外,它们也捕食小型昆虫。鸟类通常成对或集聚为20多只的小群,频繁地在其栖息地周围觅食,且活动十分迅速且活跃。
【繁殖习性】
繁殖期在每年的8月到次年的3月,而繁殖高峰是在10月至12月。它们筑巢构造是细小的开放杯型巢,由细草或棕榈纤维组成,位于灌木或小树的枝条上,距地面1至3米处。巢通常搭建在年轻的丁香树上,每窝约产2枚浅蓝色的卵。
【外型辨识】
奔巴岛上唯一的绣眼鸟种类,通过其显著的黑色颊斑及非常窄的白色眼环可与其他鸟类区分。
【物种区别】
该物种的命名是为纪念鸟种科学命名的John Henry Vaughan。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奔巴绣眼鸟被列为无危物种(LC),尽管其地理分布局限,但在其分布区中数量相当可观,是岛上常见的鸟类之一。
【地理分布】
奔巴绣眼鸟仅限于印度洋的坦桑尼亚奔巴岛及其相邻的小珊瑚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