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绣眼鸟
英文名:Bare-eyed White-eye
学名:Zosterops superciliosus
【简介】
裸眼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superciliosu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在所罗门群岛东南部的Rennell岛上广泛分布,是当地森林中的常见鸟种。
【外形特征】
裸眼绣眼鸟的成年体长14至15厘米,体重介于22.5至37克之间。其显著特征包括圆胖体型、短尾以及黑色眼圈周边环绕着宽阔的白色眼环。上身颜色为淡褐色至橄榄色,头部颜色更深,上翼更绿。飞行羽和尾部呈深棕色,其中P2初级飞羽较短。下体颜色较淡,并带有少许黄褐色调,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则泛黄。喙部略显向下弯曲,基部为粉红色或黄色。腿的颜色呈现灰色,雌雄外观基本相似,幼鸟的特征尚未详细描述。
【生活习性】
裸眼绣眼鸟主要栖息于原始森林边缘、开阔林地、次生林、花园以及椰林等环境,但不在非常显眼的栖息树干上。它们主要以小昆虫、蜘蛛和小型陆生蜗牛为食,也喜欢吃多种果实,如Macaranga、Ficus benjamini、Ficus adenosperma等。这些鸟通常以小群体的形式活动,每群三至六只不等,有时还会与其它种类的鸟类一起组成混合物种的鸟群。在觅食过程中,它们活跃于所有高度层次,尤其是中下层林冠区域,会从叶面两侧觅食,甚至倒挂在叶面上啄食。
【鸣叫特征】
裸眼绣眼鸟以连续快速发出的‘chip’音闻名,每秒可达8次,同时也能发出缓慢而柔和的重复音,频率每秒约5次。在受到惊动时,会发出嘶哑的‘ghae-ghae-ghae’声作为报警信号。其歌声通常在黎明前的半小时至十分钟响起,声音柔和且迅速,音域较窄,频率较低,与相似但较为短促的鸣叫声有所不同。
【繁殖习性】
裸眼绣眼鸟的繁殖季节主要是10月至11月。繁殖期间,它们会筑巢,巢的形状呈杯状,直径在50至75毫米,深度约50毫米,由干细纤维、藤蔓、树枝和粗草构成,巢内铺垫细草。巢通常位于树枝的分叉处,距离地面20至30米。每窝产卵2枚,有时仅产1枚,卵壳外观纯白且带有轻微的蓝绿色调,尺寸为19.5×14.5毫米。
【外型辨识】
通过裸露的黑色眼周皮肤和白色眼环,裸眼绣眼鸟与其他同属的鸟类显著区分开来。此外,它们独特的鸣叫声也是区分其与其他鸟类的重要特征。
【物种区别】
在所罗门群岛东南部的Rennell岛上广泛分布,是当地森林中的常见鸟种。
【保护状况】
裸眼绣眼鸟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裸眼绣眼鸟广泛分布于所罗门群岛东南部的Rennell岛,是该岛屿上最为常见和广泛分布的森林鸟类之一。在Rennell和Bellona生态区中,这种鸟是局限于该区域的物种之一,同时也是次生林和花园中最丰富的种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