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岛绣眼鸟
英文名:Citrine White-eye
学名:Zosterops semperi
【简介】
卡岛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semperi,是太平洋特定岛屿的特有种。具有橄榄黄至黄绿色上体、白色眼环和黄色前额斑点等显著特征,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
【外形特征】
卡岛绣眼鸟身长约为10厘米,头部有黄色斑点,上体呈橄榄绿或绿色,背部为绿色到橄榄色,下体为黄色。双侧身躯呈绿褐色,虹膜颜色各异,喙底部较暗,腿和脚呈蓝灰色。雌雄个体外形相似,幼鸟羽毛尚未定型。
【生活习性】
卡岛绣眼鸟栖息于各种森林、灌木丛生高地及中海拔区域,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主要食物来源为小型昆虫。觅食路径固定且常规化。
【鸣叫特征】
卡岛绣眼鸟的鸣声尖锐且高调,常见“tee dee”声或连续发出的响亮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2月至3月初,帕劳产卵2枚,楚克和波纳佩为1至2枚。巢由草、藤蔓、枯叶碎片等搭建,置于地面之上1.2至2.4米或垂直植干周围。卵粒淡绿色或光泽蓝白,尺寸约17×13毫米。
【外型辨识】
卡岛绣眼鸟无前额斑点,颜色较浅,上喙和腿脚的颜色更深。
【物种区别】
卡岛绣眼鸟与罗岛绣眼鸟等亲属物种相比,前者无前额斑点、颜色较浅且上喙和腿脚颜色更深。另有亚种如owstoni与takatsukasai在羽色上的不同特征。
【保护状况】
卡岛绣眼鸟被列为无危(LC)状态,在帕劳等特定地理区域普遍存在,数量众多。但历史阶段其种群数量有所波动。波纳佩森林中该物种的栖地使用率显著下降。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包括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海南沙群岛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区的太平洋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