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绣眼鸟科 > 绣眼鸟属 > 比岛绣眼鸟
比岛绣眼鸟

比岛绣眼鸟

英文名:Biak White-eye

学名:Zosterops mysorensis

【简介】
比岛绣眼鸟(英文名:Biak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mysorensi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中的一种小型鸟类。这种鸟类仅分布于印尼西巴布亚的Biak和Supiori岛屿上。

【外形特征】
成年个体全长约11.5厘米,体重约15克。头部和背部呈橄榄绿色,脸部区域比背部的橄榄色更偏灰色,喉咙和腹部则为纯白色。此外,它们的上胸和两胁会有浅灰色的斑块,而尾下覆羽呈现淡黄色。虹膜颜色为暗褐色,喙和腿脚颜色较淡。与性别不同的个体相比,雌鸟和雄鸟在外形上的差异不大,而幼鸟的具体特征尚未详细描述。

【生活习性】
比岛绣眼鸟通常成群结队地活跃在树林密集带及棕榈叶基部,群内成员数量大多在3至12只之间。它们以捉食昆虫为主,很少以果实为食,并且常与其他小型鸟类如Gerygone、Dicrurus、Rhipidura和Dicaeum等混群活动。

【鸣叫特征】
该物种具有独特的鸣叫特征,包括上下波动的高音颤音式歌声,以及较为尖锐、下降的‘meuu’声。这些鸣叫有助于比岛绣眼鸟的自然交流和识别。

【繁殖习性】
比岛绣眼鸟的具体繁殖信息目前还不明确。

【外型辨识】
比岛绣眼鸟在外形上的显著特征包括其灰白色的下体和产生较大声响的特殊鸣叫声。相比一些与其体型大小相似但下体颜色为黄色的鸟类(如海岛柳莺和仙噪刺莺),比岛绣眼鸟的下体颜色为灰白色,且缺乏明显的眼环。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比岛绣眼鸟目前被列为近危物种(NT),反映出其栖息地保育的重要性。

【地理分布】
比岛绣眼鸟主要生活在森林、再生林区、次生林以及散布于这些区域的灌木丛中。其活动范围从海平面到海拔675米不等,尽管Biak岛上的森林主要因伐木和生计农业而严重退化,但在Supiori岛的内陆地区仍有大片森林得以幸存,并且多数森林深受生物多样性保护之策覆盖。这一物种对高度干扰的环境显示出避免倾向,更常见于相对原生的森林地带。尽管如此,即使在退化森林的情况下,比岛绣眼鸟也能生存,说明其目前并未处于立竿见影的生存风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