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绣眼鸟
英文名:Sangkar White-eye
学名:Zosterops melanurus
【简介】
印尼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melanurus),又称为“Sangkar White-eye”,是绣眼鸟科中的一种鸟类,分布于印尼爪哇岛与巴厘岛的森林中,是值得注意的笼鸟贸易对象。
【外形特征】
体型小巧,体长为9.6至11厘米,体重约5.6至11克。其头部前额和眼周呈黄绿色,眼周拥有黑色的眼线延伸至白色的眼圈之中,眼圈前方有一黑色斑点;头部之外的羽毛为橄榄绿色,腹部则为全黄色,底色较背部更深,臀部带有明显的黄色色调;尾巴及飞行羽均为深棕色,边缘染上橄榄绿色;喙呈深褐色至黑色,脚色为石板灰或铅色,雌雄外部特征极为相似。
【鸣叫特征】
此鸟发出清晰的轻柔下沉声调“deee, deee”,此外,叫声繁杂且音量高亢,明显区别于其他鸟种,是笼鸟贸易中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生活习性】
印尼绣眼鸟栖息在多种森林环境下,包括茂密的落叶林、常绿林、沼泽林和其他植物性环境,如林缘、次生林、耕地区域、果园、树篱、沿海灌木、红树林,以及油松组成的沿海林地。特别是在爪哇岛,它们的存在范围跨过一定的气候层次,一般是200至1600米高度的林区,但在某些地方也能在接近地表的地方被发现。
【繁殖习性】
繁殖周期主要在1月至10月,繁殖活动的高峰期一般落在5月与6月。主要由雌鸟独自筑巢,筑巢过程大约持续4至6天,巢一般由植物纤维、苔藓、动物毛发和细嫩的草组成,尺寸分别为高度约5厘米,宽度6至7厘米,深度约3厘米,并且经过蜘蛛网加固编织而成。一些巢会悬挂在靠近水平的树枝分岔处或树叶柄的尖端,通常距地高不过适度。新生鸟蛋颜色多为青绿色到淡蓝色,大小均约15.2×11.4毫米,出壳期一般为10到11天,由两性共同抚养,共同育雏,直至幼鸟完全成长为独立个体约虞10至14日时为止。
【外型辨识】
印尼绣眼鸟与灰腹绣眼鸟酷似,但具有明显的对比性特征,如眼睛周围有一条延伸至喙基部的显著黑色横纹加以辨识。另外,两个主要亚种间在外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指名亚种的melanurus整体呈现为主题色黄色,而buxtoni亚种则呈灰色腹部特色。
【保护状况】
对于笼鸟贸易活动,印尼绣眼鸟显得格外易受伤害,在某些区域内变得极为少见。因此,根据IUCN,该物种的保护级别被定为易危(VU),需普遍引起注意。
【地理分布】
主要栖息地集中于爪哇岛和巴厘岛的森林区域,包括低地和丘陵地带,保持着物种之间的遗传和环境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