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绣眼鸟科 > 绣眼鸟属 > 喀麦隆绣眼鸟
喀麦隆绣眼鸟

喀麦隆绣眼鸟

英文名:Mount Cameroon Speirops

学名:Zosterops melanocephalus

【简介】
喀麦隆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melanocephalus)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的绣眼鸟属。它们主要出现在非洲喀麦隆地区的海拔1800至2800米的高山上,栖息在森林边缘区域和高山灌木丛带。

【外形特征】
喀麦隆绣眼鸟体长13厘米,体重9至12.5克。头部和颈部从深褐色微光泽至颈背,侧面与灰白色前额形成对比,并有窄环状的白眼圈。上体灰褐色,臀部略显灰白。飞羽深褐色,除最外侧初级飞羽外,其他飞羽边缘泛有白至橄榄灰褐色的光泽。尾羽上部深褐色,下部近乎黑色。腹部淡灰至黄褐色,大腿白色,腹部下缘渐变为浅灰色。翅膀内侧色泽如丝白色。嘴呈黄色或白色,脚为白色或淡灰,并带有粉红色的尖端,眼周则为淡棕黄色。

雌雄鸟类在外形方面相似,幼鸟特征暂未明确记载。

【鸣叫特征】
喀麦隆绣眼鸟的叫声清亮且连续不断,持续时间在2至2.5秒之间。它们发出类似白顶绣眼鸟的旋律声,也有丰富多变的鸣声由7到8个甜美的乐符组成,开始升高然后降低。此外,也有类似“trrr”的颤音和柔和的“chirp, chirp”声。

【生活习性】
喀麦隆绣眼鸟多栖息于比较开阔的森林地带,尤其是林间空地、边缘生境和灌木丛之中。它们避开密集且封闭的森林冠层。这类鸟主要在海拔1800至2750米的高海拔区域活动,偶尔会达到3000米高度。喀麦隆绣眼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同时也食用浆果及其他植物物质。它们多单独或成群觅食,有时会与其他鸟种共享觅食区域,例如北双领花蜜鸟。觅食过程中,它们会在树冠中和中层积极地观察并检查苔藓、枝叶及嫩枝。

【繁殖习性】
在繁殖季节,即11月至12月及3月期间,观察到性成熟鸟的生殖腺增大。不过,关于它们繁殖习性的确切信息尚少。

【外型辨识】
喀麦隆绣眼鸟在浓密的鸟类群落中,特别是和林绣眼鸟一同群聚时,其羽色相对深暗,带有一些独一无二的色素特征。通过独特的叫声及适宜栖息地,可以更好地辨别出喀麦隆绣眼鸟。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易危物种名录(VU),喀麦隆绣眼鸟受到各种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包括火山活动引发的火灾、定期爆发的人为火灾,以及火山熔岩的侵袭。此外,当地存在的一项名为Mount Cameroon Ecotourism Project的保护项目,对保存该物种有积极作用。

【地理分布】
喀麦隆绣眼鸟主要分布于非洲喀麦隆山脉,特指海拔较高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