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绣眼鸟科 > 绣眼鸟属 > 白顶绣眼鸟
白顶绣眼鸟

白顶绣眼鸟

英文名:Principe Speirops

学名:Zosterops leucophaeus

【简介】
白顶绣眼鸟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学名为Zosterops leucophaeus。该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

【外形特征】
体型适中,整体色彩淡白,头部和腹部尤为明显。翅膀和尾部呈灰褐色,额头、头顶与颈背部分为淡灰色,脸颊和耳羽呈现白色。上体稍偏暗灰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带有橄榄灰的边缘,飞行羽毛下部呈暗灰色且带有白色边缘,翼下覆羽则为灰白色。睑羽珍珠灰,脚趾部位稍显黄色,虹膜为淡棕色。

【生活习性】
白顶绣眼鸟通常栖息在原始森林中,在林木再生、农田内的树木及覆盖着重重植被的可可和咖啡种植园中也很常见。它们喜欢在植被层中活动,高度约为地面之上八米左右。食物来源以昆虫、蜘蛛、浆果为主,偶尔吸食花蜜或其它植物物质。

【鸣叫特征】
白顶绣眼鸟发出的鸣叫声独特,包括一系列重复出现的类似拨弦的音符,或者快速且稍具嘶哑感的声音“whee-tsiu-tsiu-tseeu”、“tsee-tsitsiuu”、“tsiupti-ti-tiu”。还可能包括短促的颤音、"rrrrrrr"声、"tiup tup" 样的高音声音,以及飞行时特有的 "tuctuctuctuctuctuc" 声。

【繁殖习性】
白顶绣眼鸟的主要繁殖周期通常发生在6月至7月间。鸟巢精致、开放呈杯状,直径约9厘米,深度约6厘米,主要由细草、细枝或叶柄构成,有时加入干枝和苔藓,并以蚕茧丝加固于树枝上。每窝通常产卵2枚,卵为白色,尺寸约为19×16毫米。

【外型辨识】
白顶绣眼鸟体型略大且个体上颜色更显明亮,具有明显的白色头部和腹部。与大多数绣眼鸟相比,它们缺乏普林西比绣眼鸟小体、暗色体表以及不受标志性的白色头部和腹部所具的现象。

【保护状况】
白顶绣眼鸟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LC(无危)等级,但在中国鸟类学会的分类中被列入近危(NT)物种。这种鸟因为地理分布的局限性及所受威胁的潜在性而被认为处于脆弱状态。

【地理分布】
白顶绣眼鸟仅分布在非洲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上,栖息地包括低地森林、再生森林、农田以及可可和咖啡种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