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绣眼鸟科 > 绣眼鸟属 > 黄额绣眼鸟
黄额绣眼鸟

黄额绣眼鸟

英文名:Vanuatu White-eye

学名:Zosterops flavifrons

【简介】
黄额绣眼鸟(英文名:Vanuatu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flavifron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小型鸟类,瓦努阿图群岛特有种。其独特的外形特征包括黄色额头和白色眼环,且多见于森林、种植园以及花园等地。

【外形特征】
黄额绣眼鸟体长约为11.5-12.5厘米,重10.9-11.9克。头部到背部呈橄榄黄色,前额到眼上方为黄色区域且中间有暗色斑点。下部眼环和颊部为黑色,橄榄绿的头顶和背部,深褐色且边缘带有黄橄榄色的飞羽和尾羽,鲜黄色的下体,两胁带有淡淡的橄榄色调,整体非常醒目。该鸟类的眼神晶亮,虹膜呈棕色,上喙为棕色,下喙则为粉棕色,腿为灰色,性别间无显著差异,羽色亮度和形体大小在不同的亚种间略有不同。

【鸣叫特征】
该鸟的鸣叫声发出悠扬重复的鸣叫,若遇到同伴或其他鸟类,通常会发出‘chip-chip’或‘tzeep-tzeep’的短促而高音的接触性叫声。

【生活习性】
黄额绣眼鸟习惯栖息在原始森林、次生林、种植园、灌木丛、零星树木、次生植被以及本土花园等地区,倾向于栖息在较为闭塞的环境,并且有时会与灰胸绣眼鸟共存在丘陵地区。

【繁殖习性】
黄额绣眼鸟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1月,有时候会延续到3月。它们精心构筑的鸟巢呈杯状,外部尺寸大约为6×5.5厘米,这些鸟巢由细草、薄树皮碎片和蜘蛛网构成,巢内偶尔会用少量的羽毛和细纤维进行装饰。鸟巢通常安装于离地2.5米以上水平分支或是两片茎叶交汇处。每窝产3枚蛋,蛋呈淡蓝色,大小约为17.8×13.8毫米。孵化期持续12-13天,雏鸟的成长期信息尚未有详细记录。

【外型辨识】
该种鸟类可以通过其橄榄黄色的背部以及鲜明的鲜黄色下体识别出来,与灰胸绣眼鸟明显的灰色背部不同,此外,不同亚种间可能会在羽色亮度上有所区别,但体形相似。

【保护状况】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归类为“无危”等级(IUCN:LC)。

【地理分布】
黄额绣眼鸟广泛分布于瓦努阿图群岛,从群岛北端的班克斯群岛到南端的安提乌姆岛几乎遍及所有主要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