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氏绣眼鸟
英文名:Everett's White-eye
学名:Zosterops everetti
【简介】
埃氏绣眼鸟(英文名:Everett's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everetti)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这是一类常见的鸟类,其命名是为了纪念英国殖民地管理员和动物收藏家Alfred Hart Everett。它们主要分布在菲律宾、苏禄群岛及塔劳德群岛的低地和山地森林中。
【外形特征】
埃氏绣眼鸟具有典型的绣眼鸟外观。鸟体整体呈绿色,下体为灰白色,围绕眼睛有一个宽阔的白色环。腹部较暗,比东方绣眼鸟拥有更多黄色的区域。成鸟的额头和眼上区为黄色,眉纹呈现暗色。眼睛周围的白色标志中断,喉部到胸上部呈黄色,与尾下覆羽相连。腹中部呈现深黄色条纹,两侧灰暗。幼鸟的颜色相对较淡,翼羽边缘呈绿色,腹部的深黄色条纹不太明显。雄性和雌性鸟之间外观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生活习性】
埃氏绣眼鸟群居,常以大群的形式活动,在森林的上层常见。它们也可能会下降到森林的中间或下层。它们栖息在山脚至山腰的森林边缘、花园、次生林和人类居住地附近。在某些地区,它们的活动高度可从低地升至高达1800米(如泰国)或2000米(如马来半岛)。在菲律宾,海拔分布范围则从海平面到1000米。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鸣叫声由连续的啾啾声组成,并伴有口哨声。当它们飞行或觅食时,还会发出刺耳的声音。
【繁殖习性】
在菲律宾,繁殖季节通常为2月至9月,而在马来西亚,繁殖季节为2月至7月。鸟巢是一个精致的杯状结构,悬挂于树枝的细枝上,高度可达13米,如在竹子的顶部。每窝通常产下两枚卵,卵为白色,大小大约为14×11.4毫米。
【外型辨识】
根据IUCN评估,该物种被列为最低风险(LC)。尽管在泰国地区分布不广,但在马来半岛的山地森林中非常常见,并且数量多。在塔劳德群岛的卡拉克隆岛上,该物种分布广泛。埃氏绣眼鸟曾在宿务岛被认为已灭绝,但在1985年后于岛上再度被发现。现于多个保护区均能见到,如泰国的Kaeng Krachan国家公园和婆罗洲的Kinabalu公园。
【地理分布】
埃氏绣眼鸟主要分布在塔劳德群岛(苏拉威东北偏东北)、维萨亚群岛(除最西部)、棉兰老群岛和苏禄群岛(菲律宾东南部和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