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腹绣眼鸟
英文名:Pale-bellied White-eye
学名:Zosterops consobrinorum
【简介】
淡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consobrinorum),又称Pale-bellied White-eye,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南部的低地森林。
【外形特征】
体长约为11.5至12厘米,体重在9.8至10.4克之间。雌雄鸟外观极为相似,上体呈橄榄绿色,额头和眉纹区域稍显鲜黄。眼环呈现出明显的白色,中断于黑色斑点前方;下眼线为黑色,翅膀和尾羽则显现出黑色边缘和绿色边框。身躯下部显黄色调,拥有一块亮黄色的喉部直至胸部上部和臀部覆羽,其余腹部部分为白色,而腋下则为灰褐色。虹膜呈浅棕色,喙为黑色,下颚底部灰白色,腿色深灰。
【生活习性】
生活在低地森林残余地带、灌木丛、靠近森林的灌木植被、林业种植园以及花园等区域。经常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地区觅食,栖息于林缘下的灌木丛或林冠植被中。它们通常以群体或双栖形式活动,有时还会加入混种群。
【鸣叫特征】
常发出缓慢的高音下降式铃声鸣叫,具体表现为“chi-chiwit-chit-cher-cher”的声音,间以高音的“zit”音符。
【繁殖习性】
已知在8月初进入繁殖季节。巢穴构建于离主干道不远处的低矮灌木中,形成杂乱的草杯状结构。10月份记录到成鸟喂养幼鸟的行为,但有关其繁殖的详细信息仍存在未知之处。
【外型辨识】
与日本绣眼鸟、红树绣眼鸟、山绣眼鸟等存在一定的形体和生活习性差异。主要区别在于其所处的海拔分布(淡腹绣眼鸟存活于较低海拔)及其身上特定颜色和形态特征(如黄色喙和灰色胸部)。
【保护状况】
IUCN红皮书上将淡腹绣眼鸟列为受保护物种,尽管其局部地区常见性较强,但在整体上的稀有度较高。主要存在于苏拉威西东部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内,包括Kabaena和Butung岛在内的多个区域,但其分布范围和数量仍需进一步探索。
【地理分布】
淡腹绣眼鸟主要分布于华莱士区,这一地域划分为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和东帝汶等。此外,它也或存在于未充分探索的Muna岛。
【物种区别】
Wangi-Wangi岛上的白眼鸟(Zosterops sp. nov.)在2003年被发现,其体型稍大、黑色身体、长黄色喙、灰色胸部和浅色脚是与淡腹绣眼鸟相异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