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汪灰绣眼鸟
英文名:Reunion Grey White-eye
学名:Zosterops borbonicus
【简介】
留尼汪灰绣眼鸟(Zosterops borbonicus),又称Réunion Grey White-eye,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特有鸟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中的留尼汪岛。
【外形特征】
该鸟类头部、背部及上翼覆羽多为灰到棕色色彩,尾部和上肩覆羽呈现白色,脸颊和下巴区域为灰白色,腹部轻微偏向灰色调。特征显著的是展翅时能够清晰看到白色的“肩章”状斑纹。除了臀部,翅膀、头顶均沿袭这一白色主题。眼睛的颜色在褐色到榛色之间变化,暗淡的无彩色眼圈,与橄榄灰绣眼鸟鲜明对比。喙和爪均为灰色,眼周眼圈不夸张。幼雏与成鸟外观基本一致,但喙部和腿部偏黄色和粉红色。
【生活习性】
它们日间群居,形式为4至10只小群体,即使在繁殖季节也展示不显著的领域行为。其食性多样,以昆虫、果实和花蜜为主。它们占多数的哺乳力来源包括据不准确估计飞蛾、甲虫及其他双翅目昆虫等。花蜜获取活动更多集中于早晨时段。活动范围在特定季节或地域可能会扩张或收缩,相应食性也发生变化,冬季密聚生态群落中,有时会侵入低地私人花园及果树林进行果实获取。
【鸣叫特征】
此鸟种鸣叫声丰富,包括典型的线性颤音和特质的联络声“plee plee plee”和“chee chee chee”,还能模拟其他鸟类的啼声,其生态学角色极为多样。
【繁殖习性】
繁殖活动主要发生在9月至次年的2月之间,但也可能延展至季节交替。筑巢过程偏好安于树间枝头,尺寸适中,通常使用细小的树枝。巢的高度范围广泛,由1至5米的树枝上悬置。一次繁殖输出通常为2至3枚淡蓝色的小蛋。雏鸟孵化期大约是10到12天。群居的互鸟成员会参与喂养,这种不领地性的进食与护理显示,留尼汪灰绣眼鸟在非繁殖时间内仍保持较为紧密的社会联系。
【保护状况】
留尼汪灰绣眼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划定为无危物种。据原始数据推断种群可能约有10万到50万只个体生存,其中高海拔以上地区的数量约为45,000只。留尼汪鹞和疟疾为该种群主要威胁来源。
【地理分布】
留尼汪灰绣眼鸟主要分布在印度洋中的留尼汪岛,栖息和活动在海岛2800米以下的森林、灌木、人工花园等多样化的环境中,尤其偏好未受干扰的自然林地以及人造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