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背地鸫
英文名:Alpine Thrush
学名:Zoothera mollissima
【简介】
淡背地鸫,学名Zoothera mollissima,曾被统称为光背地鸫,后确认为三个独立物种之一。该物种广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至中国南部的高海拔地区。
【外形特征】
淡背地鸫体长约25至27厘米,体重80至112克。其头部至尾部上方呈温暖的巧克力棕色,眼圈白色,脸部淡褐色。下眼睑、耳后覆羽及颊部有深色标记,下体为白色并布满密集的新月形黑色斑纹,尾巴下方覆羽有明显的棕色和白色图案。虹膜为深棕色,喙部暗色,下颌较浅,跗跖呈粉红色。
【生活习性】
淡背地鸫主要繁殖于海拔3000至4500米的开阔多岩石高山草甸,春季会短暂栖息于云杉、冷杉和松树林等环境。非繁殖季节,它们会下降到较低海拔的开阔灌木地带、农田、山谷和森林,最低海拔可降至300米。
【鸣叫特征】
淡背地鸫的鸣叫声简单但富含共鸣,主要由流畅的颤音和尖锐的摩擦音组成。
【繁殖习性】
繁殖期在4月至7月。淡背地鸫的巢通常建在地面或岩石边,由植被构成,并内衬精细纤维。通常产3至4枚蛋,蛋壳淡白色带有深红和棕红色斑点。
【外型辨识】
淡背地鸫与长尾地鸫相比尾部较短,胸部带有鳞状斑纹而非黑色横纹,翅膀上的条纹较窄且颜色较深。相较于四川地鸫和喜山地鸫,淡背地鸫的喙部较短,前额颜色更深。
【保护状况】
淡背地鸫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LC),但全球数量不算多。该物种被列入了《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分类学历史和系统地位调整。
【地理分布】
淡背地鸫繁殖区域从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延伸至中国南部,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越南及中国的西藏、四川、云南等地。非繁殖季节时该物种可能会出现在较低海拔地势中。模式产地位于印度大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