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地鸫
英文名:Dark-sided Thrush
学名:Zoothera marginata
【简介】
长嘴地鸫(英文名:Dark-sided Thrush,学名:Zoothera marginata)属于雀形目、鸫科、地鸫属。该物种由爱德华·布莱斯于1847年首次描述,基于在缅甸采集的标本。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异常长且略向下弯曲的喙,整个体羽为深褐色,翼部带有红褐色调。
【外形特征】
长嘴地鸫体长约24至25厘米,体重约81克。头部深棕色,与红褐色翅膀形成对比。面部具有白色眉纹和眼圈,喉部和下巴是白色的。上体背部和尾羽呈红褐色,下体胸部密布灰色斑点,腹部斑点较大且较为稀疏。喙为黑色,下颚稍呈浅色系,腿部呈粉红色。雌雄在外形上类似,幼鸟的上体颜色较浅,耳后有黑色纹路,翼上有橙色的条纹和斑点,下体图案不那么明显。
【生活习性】
长嘴地鸫主要食用昆虫,活动于湿度较高的地带,尤其是溪流附近的湿地环境中,用其长喙挖掘松软的土壤找寻食物。它们通常栖息在阔叶林区,范围为海拔750至2100米。更偏好潮湿的环境或岩石溪流附近的地方,也可见于竹林或芦苇丛中,一般不会迁徙,但在冬天会下降至较低的海拔区域活动。
【鸣叫特征】
长嘴地鸫发出的鸣叫声音单调且细长,类似于哨音。
【繁殖习性】
繁殖信息未详述。
【外型辨识】
长嘴地鸫在野外因羽毛的隐秘性及行为习惯,可能被疏忽。然而,它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其特异的长喙和相对短的尾部在林冠下的灌木丛以及阔叶林地上辨认出来。
【保护状况】
其IUCN状态未提及,但已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01年数据表明在中国的种群数量稀少,仅在昆明有少量标本记录,因此应当注意其保护。
【地理分布】
长嘴地鸫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泰国的高海拔地区,包括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以及中国极南部的云南、西藏等,中国主要的分布区域为云南西南部和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