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带鹀属 > 红领带鹀
红领带鹀

红领带鹀

英文名:Rufous-collared Sparrow

学名:Zonotrichia capensis

【简介】
红领带鹀(Zonotrichia capensis)是雀形目雀鹀科带鹀属的一种小型鸣禽,广泛分布于北美、中美洲及南美洲广大区域。这种鸟类适应性强,常见于各种开放生境,尤其喜欢村庄、城市和郊区的环境。

【外形特征】
成体红领带鹀体长约13.5至15厘米,体重约20至25克。具有显著的红棕色颈圈,头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脸颊下方有细黑条纹,颈部侧方和胸部为红棕色,形成明显的红领圈。上体棕褐色,散布黑色条纹,两翼有白色翼斑,前额灰白色,下体从灰白过渡至棕色,侧腹至尾下覆羽颜色较深,胸前有黑色斑块。幼鸟外观较暗,体色为棕色,并缺乏明显的红领圈。

【鸣叫特征】
红领带鹀的鸣叫声简单而多样,由一系列哨音和结尾的颤音组成。其典型叫声为“see-seeur tee-te-e-e-e, seeeeur tse-e-e-e-e”,雄鸟在不同地区和季节中的鸣叫可能变化较大。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广泛分布于各种半开放生境,如村庄、城镇、农田、灌木丛和荆棘篱笆。它们通常在地面或灌木丛中觅食,也偶尔以小群的形式聚集。在南美洲,它们常见于海拔600至4000米区域,在南美南部和东部近海平面地带更为常见,但在亚马逊盆地的密林中很少见。

【繁殖习性】
红领带鹀的繁殖期通常与雨季同步,雌鸟筑巢于地面或灌木的植被中,巢为碗状,内部覆盖细草。雌鸟产2至3枚浅绿蓝底、有红褐色斑点的卵,直径约为19至21毫米,孵化期12至14天。孵化和雏鸟照顾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则参与喂养鸟雏,雏鸟在巢内停留约两周左右。

【外型辨识】
红领带鹀是一种小型鸣禽,以其独特的头部图案和显著的黑白条纹著称。其上体棕褐色,散布黑色条纹,头顶略带红色,这也与雀科中的其他种类有明显区别。据学者研究,红领带鹀的鸣叫尽管听起来较为简单,但实际上极其多样化,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中被发现。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红领带鹀列为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红领带鹀广泛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一带。主要区域包括阿根廷、阿鲁巴、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海地及部分加勒比地区的岛屿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