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带鹀属 > 白喉带鹀
白喉带鹀

白喉带鹀

英文名:White-throated Sparrow

学名:Zonotrichia albicollis

【简介】
白喉带鹀(学名:Zonotrichia albicollis),又名白喉麻雀或加拿大麻雀,是广受认知的雀形目雀鹀科带鹀属小微鸣鸟。它们以其独特的头部颜色和听觉识别特征而闻名,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

【外形特征】
白喉带鹀体长约16至18厘米,翼展约23厘米,体重22至32克,这种鸟具有羽毛的多种形态,主要分为两个变种:一是具有明显的深棕色条纹,另一种则是带有白色条纹。通常头部会有黑纹,配以宽广的白色眼眉,眼圈为混合灰色或白色。鼻周部分呈明亮黄色斑,眼睛周围是一圈黑色。下体有深灰或浅棕至白色条纹,腹部则显出浅灰色,翅膀呈褐红色并有明显白色条纹。两性状貌相近,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种群性之别。

【鸣叫特征】
它们的鸣叫常常被比喻为“oh-sweet-canada-canada”或是“old-sam-peabody-peabody”,发出口哨声般清晰脆亮的歌声,通常在树梢或灌木丛顶端鸣唱。

【生活习性】
白喉带鹀在繁殖季节选择针叶林、混合森林和接近空旷地带栖居,在迁徙期及冬季则喜栖于树林、森林边缘、灌木丛和多草的田野。它们主要以地面上的种子、昆虫、浆果和偶尔的人类喂食为食,时常出现在喂鸟地点。

【繁殖习性】
主要在加拿大中西部及东南区域和美国东北及中北部繁殖。鸟巢通常筑于地面下的灌丛下或者低矮树木附近,经由雌鸟独自孵化3-5枚蓝绿或淡绿加褐色斑点的卵,雄鸟负责助于喂养雏鸟,从春季5月到夏季8月是主要繁殖期。

【外型辨识】
白喉带鹀最易混淆的是其近亲白冠带鹀,主要区别在于头部有明显白色条纹搭配黄色眼斑,且常出现两种成年的伴侣形态,以另一种体色异色组合繁殖,形成一个稳定颜色的对比配对合成。

【保护状况】
目前这种鸟被IUCN列入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主要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包括以及美国南部至墨西哥北部的西部及南部地区和一些加勒比海区域(如波多黎各)。冬季部分会迁徙到加勒比海附近的阿鲁巴、丹麦、直布罗陀、英属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以及英国,被认为是珍稀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