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项凤鹛
英文名:White-naped Yuhina
学名:Yuhina bakeri
【简介】
白项凤鹛,学名Yuhina bakeri,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凤鹛属的小型鸟类。体长通常在12-14厘米之间。该种鸟极为可爱,具有明显的橙色头部和冠羽,头顶部有可以竖起的羽毛,颜色为栗褐色,后枕部分有一大片白斑非常醒目。
【外形特征】
白项凤鹛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 **头部和冠羽**:橙色或栗褐色,可竖直,冠羽末端和大部分枕头部为白色,在头部后方形成了一个斑块。
- **耳朵**:棕色并带有白色条纹。
- **眼周**:眼先为黑褐色。
- **颈侧**:颜色淡棕色或棕褐色。
- **背部**:融合橄榄褐色,带细白干纹。
- **翼和尾**:暗棕褐色至褐色不等。
- **胸部**:白色或污白色,胸部有浅棕或葡萄褐色条纹。
- **腹部和臀部**:皮黄褐色或桔黄色,尾下如覆盖淡棕黄色。
- **虹膜**:褐色或淡红褐色。
- **喙**:黑色;脚:肉色或更接近于暗鸽色。
【生活习性】
白项凤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00-20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偶尔也会在次生林、混交林或林缘处被发现。具备较强的群体活动倾向,通常可见于3-10只的群体中,但繁殖季节可能单独或成双活动。两者间频繁的跳跃和飞翔使之易于辨别。
它们也能在地面以灌木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亦摄入果蔬或种子。此外,它们的鸣叫声通常会在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尤其是在春季繁殖季节期间。
【鸣叫特征】
白项凤鹛不仅活泼善鸣,其叫声十分悦耳,通常会发出一系列流动的USRUS(啾啾)声或鼻音似的哞叫声。它们的鸣叫声在野外很易识别。
【繁殖习性】
繁殖期在每年的5月至7月,白项凤鹛通常在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中营巢,可以根据环境选择各种营巢位置和巢的形状。巢的材质包括苔藓、根、叶等自然物,内部垫以更细的根。每窝卵数量3-4枚,卵规格在11.7-21 mm × 14-15 mm范围内,通常为雌雄鸟交替着巢孵化,营巢期间绿背凤鹛较为守巢,鲜有离开,在舞传期间尤其如此。
【外型辨识】
白项凤鹛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 **头部和冠羽**:橙色或栗褐色,可竖直,冠羽末端和大部分枕头部为白色,在头部后方形成了一个斑块。
- **耳朵**:棕色并带有白色条纹。
- **眼周**:眼先为黑褐色。
- **颈侧**:颜色淡棕色或棕褐色。
- **背部**:融合橄榄褐色,带细白干纹。
- **翼和尾**:暗棕褐色至褐色不等。
- **胸部**:白色或污白色,胸部有浅棕或葡萄褐色条纹。
- **腹部和臀部**:皮黄褐色或桔黄色,尾下如覆盖淡棕黄色。
- **虹膜**:褐色或淡红褐色。
- **喙**:黑色;脚:肉色或更接近于暗鸽色。
【保护状况】
作为一个重要物种,白项凤鹛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8年ver 3.1)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类别为无危(LC)。并且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给出了一定的保护程度。其常见的近种为黄颈凤鹛(Yuhina flavicollis)。
【地理分布】
白项凤鹛地理分布广泛,包括中国西南部(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印度东北部如阿萨姆邦、锡金,尼泊尔东部、不丹及缅甸东北部。模式产地为印度大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