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嘴䴕雀
英文名:Ivory-billed Woodcreeper
学名:Xiphorhynchus flavigaster
【简介】
白嘴beeld雀(学名:Ivory-billed Woodcreeper,Xiphorhynchus flavigaster),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纵纹䴕雀属。
【外形特征】
体长在20-26.5厘米之间,体重35-62克。其显著特征包括长而略弯的喙,头面部有明显的黑褐色斑纹及醒目的头部条纹。头顶和颈背呈深灰褐色,并带有清晰的浅色斑点状条纹;背部及肩羽为淡灰褐色,上有宽大的浅色条纹。裙部呈红棕褐色,与红橙色的翅膀和尾巴对比明显。飞行羽较尾羽更浅色,且外侧初级飞羽带有深灰色尖端。喉咙为浅黄色,上胸部颜色稍浅,羽毛边缘呈黑色,形成鳞片状外观,下体带有宽大的深色斑纹。下翼覆羽为橙黄色。眼睛为浅红棕色至深棕色。喙颜色偏淡,基部可能呈蓝灰色或棕色;腿脚颜色为黄绿色至橄榄灰色或棕色。
【生活习性】
白嘴beeld雀广泛适应多种热带及亚热带森林环境,从低海拔到中高海拔的森林均能找到其踪迹,这也使其在干拔地区更为常见。主要以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会捕食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随行军蚁活动而跟踪食物资源,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并有时加入混合种群。繁殖季节大约在3月至8月,筑巢高度多在1-2米左右,且通常选在枯木或无花果树的自然栖位中,巢内铺垫木屑或树皮碎片。每只雌鸟一次产2-3枚白色蛋,规模为29×21毫米。
【鸣叫特征】
白嘴beeld雀的叫声包括尖锐的‘tchee-oo’、‘skweeú’或‘squirp’,以及连续的下降音符序列 ‘tyew-tyew-tyew’ 或 ‘s-keé, kee, kee, kee, kee, kee, kur’。其叫声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大约在3月至8月,筑巢高度多在1-2米左右,且通常选在枯木或无花果树的自然栖位中,巢内铺垫木屑或树皮碎片。每只雌鸟一次产2-3枚白色蛋,规模为29×21毫米。
【外型辨识】
白嘴beeld雀可与形态相似的纹头CED雀区分,后者的体型较小,活动更为活跃,喙更加细长,叫声亦完全不同。
【物种区别】
白嘴beeld雀因特有较大的体型、厚重的喙且几乎直线形态,加上显著的背部条纹和深色脸部条纹,使其具有较强辨识度。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分类,白嘴beeld雀现被列为“无危”类别。估计总个体数量多达50万,但在某些分布区仍遭受生境破坏威胁,如北端分布区间其较为罕见。而在哥斯达黎加地区,被认为是适中稀少的种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从墨西哥西部至哥斯达黎加西北部的中美洲地段,海拔分部范围在1500米以下,部分地区最高可达2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