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蚁鸟科 > 鳞背蚁鸟属 > 鳞背蚁鸟
鳞背蚁鸟

鳞背蚁鸟

英文名:Common Scale-backed Antbird

学名:Willisornis poecilinotus

【简介】
鳄鳞蚁鸟(学名:Willisornis poecilinotus),俗名“鳞背蚁鸟”,是一种雀形目蚁鸟科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地区。它主要栖息于热带湿润的低地森林,有时也可发现于山脚下的常绿森林,海拔可达1350米。

【外形特征】
成年鳄鳞蚁鸟雄性体羽呈现灰色,背部带有黑色斑点,尾巴为黑色尖端白色。雌鸟的羽毛则多种多样,通常在东北亚马逊地区呈现淡褐色,背部有黑色标记;西南亚马逊地区上体则统一为棕色,下体为灰色。幼鸟羽毛呈灰黑色,尾巴上有白色斑点,并具有淡棕白色的尾羽尖端。各亚种的羽毛颜色不同,雄鸟较为统一,雌鸟的羽毛颜色变化更大。

【生活习性】
鳄鳞蚁鸟主要在地面附近活动,行为通常伴随军蚁群。它们往往会跟在蚁群周围,获取被军蚁带动出来的昆虫等节肢动物,适当的情况下也会捕食小型蜥蜴。

【鸣叫特征】
叫声上,鳄鳞蚁鸟发出一系列升高并增强后再减弱的声音,具有区域性的变体。它们还经常发出“psit”声和短促口哨声,例如“cherri”音,这个音调先降后升,通常重复3至4次。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从11月到次年3月在法属圭亚那。筑巢位于地面或低空处,内垫枯叶和纤维。母鸟每次产卵2枚,卵呈粉紫色,有深红色、紫罗兰色或紫色的斑纹。双亲共同孵化,幼鸟出生时裸体,靠父母终身哺育,皮肤呈灰、红两色,喙黄色。

【外型辨识】
该物种曾一度被混淆为新谷蚁鸟,但目前被认为是独立的物种。

【保护状况】
鳄鳞蚁鸟被列为IUCN易危物种无危类别(LC)。相较于其他濒临灭绝鸟类,鳄鳞蚁鸟常见的分布范围包括多块大规模保护区域,如巴西的Jaú国家公园和秘鲁的Madidi国家公园等。此外,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鸟类红色名录,2009年版收录。

【地理分布】
鳄鳞蚁鸟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地区,包括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和委内瑞拉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