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鹦形目 > 长尾鹦鹉科 > 威尼吸蜜鹦鹉属 > 库氏鹦鹉
库氏鹦鹉

库氏鹦鹉

英文名:Kuhl's Lorikeet

学名:Vini kuhlii

【概述】
库氏鹦鹉(Kuhl's Lorikeet,学名:Vini kuhlii),属鹦形目长尾鹦鹉科威尼吸蜜鹦鹉属的鸟类。其显著特征包括红樱桃色的喉部和胸部、绿色上体以及橙色的细钩状喙。该种鹦鹉特有于波利尼西亚的库克群岛中的Rimatara岛,随后被引入其他几个岛屿,包括Atiu岛。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库氏鹦鹉列为EN(濒危)级别,且受CITES II保护。目下估算在Rimatara岛上总数量约900只,正遭受黑鼠威胁。

【外形特征】
体长约为19厘米。橙色细钩状喙,头冠上方及眼线展现绿色,颈部为蓝紫色,带有略长的羽毛。胸腹为樱桃红色,大腿为紫罗兰色,披肩绿,翼深绿色渐变至背部的黄绿色,尾上覆羽、尾下覆羽及腹部为红褐色,尾羽外部的灰白色,腿为橙棕色。幼鸟具条纹,尾部红色较少。

【鸣叫特征】
库氏鹦鹉会发出多种尖锐的高音叫声,包括刺耳的尖啸声,例如“tsi-eet”或“tsee-u-eet”。在栖息状态下,亦可发出轻鼻音式的低沉鸣叫。

【生活习性】
这种鹦鹉主要栖息于太平洋区域的Rimatara、Atiu和Mitiaro等岛上的各种林木环境中,如椰子种植园。它们主要以花蜜为食,利用其特化的刷状舌获取花蜜。活动频繁于热带湿润低地森林区域。

【繁殖习性】
繁殖期出现在1月至4月。库氏鹦鹉偏好筑巢于椰子树中,也曾在Pandanus树中找到其筑巢。圈养条件下,每窝生产两枚卵,孵化期约为7周。

【外型辨识】
基于其独特的羽毛颜色组合(绿色、蓝色、红色和橙色)及特有的鸣叫声音,库氏鹦鹉易于识别。

【保护状况】
黑鼠的入侵和人类活动导致库氏鹦鹉数量锐减。在Rimatara岛上的估算总数为约900只。2007年,该种鹦鹉被引入Atiu岛,并成功繁殖。

【地理分布】
太平洋区域是该鹦鹉的地理分布区。其原生于Rimatara岛,随后被引入至Kiritimati、Tabuaeran和Teraina岛(莱恩群岛)以及Atiu和Mitiaro岛(库克群岛,东波利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