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鹦鹉
英文名:Blue-crowned Lorikeet
学名:Vini australis
【简介】
蓝冠鹦鹉(英文名:Blue-crowned Lorikeet,学名:Vini australis)属于鹦形目长尾鹦鹉科威尼吸蜜鹦鹉属。分布于太平洋的多个岛屿。
【外形特征】
体长约19厘米,体重为47至52克。蓝冠鹦鹉有橙色的喙和脚,头部从前额到淡亮的紫蓝色中到后冠羽,眼眶下至胸部有红色斑块,身体其余部分为绿色,腹部有红色斑块,逐渐变为紫色至大腿。尾巴下方是黄色,腿橙色。幼鸟腹部的颜色较少。
【鸣叫特征】
最常发出的是纯净的高音口哨声“seee!”,声调平稳或上扬,无论是飞行还是栖息期间都会发出。此外,还有复杂的、尖锐的高音调声音。
【生活习性】
主食花蜜、花粉和软果,如椰子、芒果等,偏好红云木和无毛光果木的果实。食物短缺时,如飓风过后,可能会食用未成熟的果实和刺蕊草的花朵。它们通常单独或在小于15只的小群体中活动,繁育季节多成对出现于开花的林区,包括椰子种植园和花园。
【繁殖习性】
在树洞中筑巢,亦可在土岸挖掘的洞中筑巢。详细繁殖特性未有明确记录。
【外型辨识】
蓝冠鹦鹉是一种小型鲜艳的绿色鹦鹉,其特征不仅在于其明亮的蓝色冠羽,还有显著的红色喉部斑块,这也是确认该物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保护状况】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属于CITES II级保护物种。该鹦鹉在大部分分布区域内较为常见,但由于一些岛屿上的黑鼠捕食,数量有所下降。
【地理分布】
蓝冠鹦鹉分布于太平洋地区的劳动群岛(斐济东部)、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斐济东北部)、萨瓦伊岛和乌波卢岛(萨摩亚西部)、马努阿群岛(美属萨摩亚)、汤加和纽埃(波利尼西亚中南部)。首次描述是在1788年由德国自然学家Johann Friedrich Gmelin完成的,而该种最初属于Psittacus属,后来归入了法国自然学家René Lesson在1833年建立的Vini属。